歌德曾說: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歌德的這句話也是在強調效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提高效率無疑是實現自己迅速發展的利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總是拖拖沓沓,父母也拿他們也沒辦法。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拖延症是個什麼“東西”?拖延症和什麼東西有關係?家長該用什麼“東西”去治療拖延症?圍繞這三個問題,我們討論一下。
孩子用拖延對付家長,家長一直無可奈何同事小劉曾和我說,她覺得工作不是最辛苦的,陪孩子才是最辛苦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她的孩子患有嚴重的拖延症,平時不管幹多麼小的事,他總要往後拖一拖才可以。
這令她很是苦惱,有的時候她也很想好好的教訓孩子,讓孩子長個記性。但是孩子總會找事去拖一下,就把她的耐心全拖沒了,教訓孩子那份心思也早就飛到了九霄雲外。
拖延已經成孩子對付她的“無聲武器”,讓她無可奈何。
她不想一直這樣,必須要找個法子拯救自己的孩子。
聽到小劉的訴苦後,我覺得我可以幫她解決這個問題。我向她闡明了立規矩的重要性,但是小劉卻覺得孩子還小,這麼早就給他立規矩,恐怕會讓孩子有一些難以適應,到時候效果也不好。她拒絕了我的要求,直到今天,她也還是迷茫無措。
有人曾說:“在解決一件事情之前,我想知道他為什麼會發生。”是的,在了解一件事情之前,我們的確應該知道前因後果。拖延症也是如此,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它的產生有沒有一些客觀因素呢?
拖延症的定義是什麼?家長可以了解一下
什麼是拖延症?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拖延症還和自我心理調整有關係,如果調整不當,就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引發拖延症,家長知道很有必要
1)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引發拖延症
古人曾雲:“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出了問題,我們應該把視角轉換到父母這一層面上來,拖延症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難道不能承擔責任嗎?會不會就是因為父母的某種行為不當才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些父母平時非常溺愛孩子,孩子想要什麼,他們就會努力幫助孩子得到這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責任往一邊拋,想著通過拖延的方式來推諉責任,因此拖延症就形成了。
霍思燕是中國著名女演員,她在育兒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曾經向媒體坦言,自己雖然很疼愛自己的兒子嗯哼,但是在很多原則性問題上絕不讓步。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就要馬上去做,不可以推脫,不可以用其他的理由來加以推諉。
正是因為在這種嚴格教育的操作下,兒子嗯哼變得非常受規矩,難道霍思燕不愛他的兒子嗎?難道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放鬆一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她明白什麼叫做原則,只有堅守原則,家長才能在愛孩子的同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
2)拖延症和孩子周圍的環境也有關
中國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
雖然理解起來也比較簡單,但是我們從中卻能夠捕捉出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環境。的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能自己都沒有感受到,但是環境的作用卻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孩子之所以會有拖延症,會不會是因為他周圍的環境也是如此?會不會是因為平時和他待在一起的朋友也有這種狀況呢?可能確實是,家長如果不信可以切實的去觀察一下,如果孩子周圍的確存在這種情況的話,那麼您就應該想辦法去改變孩子周圍的環境了。
因為孩子本身是一個非常渺小的個體,改變環境的力量渺小,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也不夠,因此一旦這種情況出現,他就只有被動接受的可能性。
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意識到這種情況,然後幫他創造一個極好的環境讓他去主動的適應。
3)孩子從小就沒有形成不拖沓的習慣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大家都曾立下祖訓,要求自己的祖孫後代去貫徹執行。為什麼會這樣呢?規矩的養成和樹立真的有這麼重要嗎?答案是必然!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養成懂規矩,拖延是一層表象,剝開這層表象,家長就會發現後面存在很多問題。
會不會是因為他小的時候曾經有這樣的苗頭,父母沒有及時掐滅而導致如此呢?又或者說,會不會是家裡面的人都沒有重視這一點,所以導致此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呢?可能是,可能不是,經過觀察後你就會發現會不會是這種情況了。
總結:如果把問題比作是百米賽跑的話,孩子懶散拖沓,無非是嫌100米太長。家長如果能夠將這100米分成10個10米,然後讓孩子一點點的去跨越,或許問題就能夠得以解決。家長學會將任務分解,孩子就會不再拖沓!
孩子拖沓怎麼辦?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之所以會拖沓,可能是因為我的教育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因為規矩沒有處理好,我只需要從這幾點去處理問題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去分解任務呢?
你這樣忽略了孩子的接受性!有很多孩子他是不願意去做出改變的,因為對於他來說現在的狀況已經是最好的了,讓他及時的去改變,可能是一種折磨。
基於這一點,家長就要從一種特殊的情況出發,然後制定特殊的方法。分解任務就是一種很實際的方式,它不需要孩子做出一定的改變,它只需要將眼下的這個情況以另一種方式展示給孩子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孩子仍然是那個被動接受方,只不過父母這一方變得“更智慧”了罷了。
1:先要去了解這個任務
在分解任務之前,家長首先去了解這個任務。任務有大有小,孩子的適應程度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家長作為事先審查者,應該要提前的去適應才是。
比如說這個任務是讓孩子去做好一次功課,那麼我們就要根據這個功課的難度設立一定的等級,從易到難,並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劃分相對應的時間。
這個提前審查的過程是留給父母去做的,父母作為預先審查者,一定要做好這個功課,只有這個規則這個制度相對合理,孩子才能更好的去適應,也能夠更好的去接受。
2:讓孩子一步一步的來
當家長把任務按照規律一點點的分解開來以後,就可以慢慢地交代給孩子了。先讓孩子從最底層做起,把小任務做完以後再去接受中等任務,而後再接受大的任務。將任務分解,然後一點點去進行是實踐這個方法的最好選擇。
因為這會讓孩子有一種極大的成就感,同時我們的任務進度也在不斷的被縮排,這個時候父母就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因為你已經把事先審查的過程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去處理就可以了。
有人說拖延症是個“大病”,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家長得用更大的心力去解決才是!但我要說的是拖延症只是一種表象,父母揭開這層表情就會發現,更多的,只是父母處理方式出了問題罷了。只要把問題稍稍的轉個角度,或許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