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以為是的說教,無用且有害
今天,我和姐姐帶著孩子們在妹妹家聚會,姐姐家的女兒小寶姐姐很喜歡我家老二,也很照顧歡歡,孩子總是很純粹的,誰對她好,她就跟誰好。因此,整個下午,小寶都和歡歡膩歪在一起,結果,我家老大吃醋了,哭喊著:“妹妹不跟我好了,妹妹不愛我了。”
就這樣,姐姐一整個下午都是悶悶不樂的。分別時,九九又因為小寶姐姐不願意和她坐同一輛車,向旁人發起了脾氣:“我討厭外婆,不和外婆好了”、一會又鬧:“媽媽,你走開,我不愛你。”剛開始,我還能好好地哄她幾句,後來哄不下去,我也就煩躁了起來,忍不住吼了九九。
回家路上,我餘怒未消,抱怨女兒越大越難管,只會用哇哇亂叫解決問題。老公比較冷靜,勸我:“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很難聽進別人的說教,何況是5歲的小孩?”
想想確實如此,我小時候,也討厭爸爸媽媽自以為是的說教。
02心理實驗告訴你,出錯是為了學會不犯錯我們帶孩子外出或者聚會的時候,避免不了會遇到孩子們爭執吵鬧的狀況。這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不問緣由,就制止孩子:“這是不禮貌和不可以的。”但這樣做是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讓自己有失顏面?擔心旁人誤以為自己沒有教好孩子?
今天在《教育學》中看到一個試錯理論,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了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準備了一個釘著木條的箱子,箱子連著一個腳踏板。箱門外有幾條魚。然後把一直餓貓放入箱中,一開始,餓貓進入箱子時,只是無目的地亂撞,想出去吃魚。後來偶然碰到腳踏板。餓貓打開了箱門,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第二次,桑代克又把餓貓關在箱子裡,如此多次重複。最後,貓一進入箱中,即能開啟箱門。
桑代克認為,貓不是透過邏輯推理,它能順利逃脫,是因為不斷地嘗試。這隻貓在失敗中,消除無用行為,記住有助於逃脫的有用行為,最後成功地學會逃脫。因此,他認為學習就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03學會反思的失敗是有意義的成功我想如何教會孩子與人相處,亦是如此。孩子們在交友的過程中,常常會遭遇困擾和疑惑,我們也應該給孩子留出失敗的空間。如果孩子在失敗的過程中,總結教訓,得到反思,那這樣的失敗也是有意義的。
孩子為什麼總愛玩遊戲?為什麼玩遊戲可以學起來特別快?因為在遊戲裡,他們可以失敗無數次,每一次的失敗都不會被人責備、他們可以沒有心理負擔地沉浸在每一次遊戲之中,反覆試錯,才會不出錯。
如果下一次,孩子再犯錯,我想我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告訴九九:“我允許你發脾氣,等你生完氣,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