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她女兒今年4歲了,還經常哭著讓媽媽抱。她一抱,婆婆就會說“不要總是抱,會把孩子慣壞的”。

可是每次看到女兒可憐巴巴的樣子,她都於心不忍。為此,她很糾結。

叮噹想起了一個朋友家的弟弟。這個男孩今年8歲,是他們家裡唯一的兒子。父母對他期望很高,打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對他嚴格要求,對他使用哭聲免疫法,力求從小就培養成男子漢。

每次他哭的時候,他們家的大人都達成了銅牆鐵壁般的一致。任他哭,任他鬧,一概不理,也不去抱抱他,直到他自己停止哭泣。

漸漸地,小小的弟弟也不哭了,經常在搖籃裡一睡一天,醒了也不哭,就睜著眼睛到處看。

可是朋友說她弟弟很自卑,很敏感,不願意與人交往。叮噹認為,這可能與他沒被擁抱有關。

孩子需要被關愛,爸媽的摟抱是精神營養

在孩子1週歲以前,爸爸媽媽的摟抱和撫摸,可謂是孩子的精神營養。

尤其是新生兒,其視聽感覺器官還不十分完善,必須貼近才能讓他看見、愉快,此時滿足他的主要方式是面板接觸通過擁抱、親吻、撫觸,讓孩子體驗到溫暖、愉快、欣慰。

從生理構造來看,人對被關愛的需求受到丘腦下部的控制,因此,6歲以前的孩子都很渴望被親人擁抱、撫摸,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基爾斯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找來兩組孤兒,一組找人來做他們的母親,與他們交流對話擁抱,另外一組只供給食物、水、衣服等必備生活用品。

20年後跟蹤這些孤兒發現,前一組智力發展良好,大都結婚,能夠自食其力。後一組恰恰相反,生存品質很一般,有很多人患病,有些人甚至沒能存活下來。

這個實驗,旨在告訴人們:

擁抱和愛等身體接觸,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那些經常被觸控和被擁抱的孩子,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行為的孩子健康得多。

因為很多時候,小孩哭鬧求抱抱,不是無理取鬧,不是毫無理由,而是在發出求救訊號,在尋求情感迴應。

對媽媽的依戀,並且從中獲得安全感

通過“抱”的行為,從和媽媽身體的接觸中獲得安全感。

圖片來源:網路

在媽媽身體的溫暖和柔軟感中,從媽媽的體香中得到的滿足,勝過視聽覺的接觸得到的滿足。

而如果媽媽拒絕了孩子的擁抱,這在孩子眼裡意味著:媽媽拒絕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拒絕了自己,他就難以對這個世界、難以對他人產生信任。

小時候一次次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很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並無法磨滅。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接力社7種原創圖畫書入選“100冊中國優秀圖畫書”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