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很多人以為是情緒控制,認為當人有情緒時,控制好的人,就是高情商,於是乎忍氣吞聲,有了情緒內藏於心,變成了情緒管理好,脾氣好的標準。
事實上,情緒管理在情商中,好的標準是兩點,第一積極情緒較多,即看起來樂觀情緒多;第二、有了消極情緒能正常的排解,最好的排解是溝通方式表達出來。
小測試: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情緒管理也不例外。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指導型,一種是情緒消除型。
情緒指導型父母,會調節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消極情緒視為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指導孩子如何有效的應對情緒;情緒消除型父母更多的是想終結孩子的情緒,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情緒指導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優良的情緒管理者,情緒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緒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之前,父母應該先認真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心煩意亂,難過生氣,甚至憂慮憤怒?當自己情緒失控時,是否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渠道?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首先應該給自己補一堂情緒管理課。
因為當孩子一次一次挑戰我們耐心的極限,也是挑戰我們情緒管理的極限。換言之,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同時,也是一次打磨情緒管理能力的機會。
認識孩子的情緒
教育孩子管理情緒,首先必須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愉快、憤怒、悲傷、厭惡、驚訝、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同情、嫉妒、尷尬、自豪、羞愧、內疚,則屬於孩子的自我意識情緒。
一歲半之前的孩子,所表達的情緒大多以基礎情緒為主。這些基礎情緒的表達,既是一種自我釋放,也是一種適應環境和達成目標的手段。
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的孩子,自我意識情緒開始出現,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管理基本情緒的能力。兩歲半之後,孩子慢慢學會了控制基本情緒,並開始學習管理自我意識情緒的部分。
如何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情緒發生過程是,先有一個刺激,然後孩子喚醒某種情緒,並希望通過情緒的表達來自我釋放、獲得關注或者達到目的。
孩子情緒管理的關鍵是,是情緒被喚醒之後的自我覺醒,因為一旦自我覺醒之後,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衰竭,然後再通過自我或者父母的情緒梳理,慢慢迴歸平靜。
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並不是讓孩子遠離消極情緒,而是讓孩子擁有情緒自我覺醒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情緒覺醒和衰竭的過程,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不斷重複爆發,最終孩子可能會沒完沒了的發脾氣或者哭鬧。
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兩個原則,首先是不要給情緒設限,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應該被認同。
承認自己的感覺,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進而接納他人。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讓孩子知道,這些感覺都是很自然的事,沒有什麼不對的,也沒有什麼可恥的。
當孩子感到憤怒時
被小朋友搶走了玩具,孩子的臉漲得通紅,甚至有出手打人的衝動。此時作為媽媽,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應表情輕鬆的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而是應該先接受孩子有“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並認同它。
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我心愛的東西,被人搶走了,我肯定也會很生氣。不過,其實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講講道理,說不定可以玩具要回來?或者你跟小朋友協商一下,你們輪流玩這個玩具或者一起玩這個玩具,說不定大家一起玩會更開心呢?”
當孩子感到悲傷時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孩子感到難過,這個時候媽媽最忌諱的是說“早跟你說了,要好好愛惜的嘛……”,也不要立馬跟孩子表示“壞了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
此時,媽媽應該做的是傾聽和同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讓媽媽好好抱抱你,或者你自己呆一會兒。”如果立馬用擁有的快樂去代替失去的傷痛,會讓孩子失去體驗悲傷情緒的機會,也就無法領略駕馭悲傷情緒的喜悅。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
孩子可能會怕狗、怕黑,也可能會怕陌生人,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媽媽應該做什麼?媽媽應該先跟孩子共同體驗一下情緒。“不僅小孩有害怕的時候,大人也有害怕的時候。害怕的時候,我們會想躲在爸爸媽媽的懷裡或者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
不過有的時候,害怕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你以前很害怕上幼兒園,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後你發現其實幼兒園很好玩,對不對?媽媽還聽說,每到黑夜,月亮公主和各種小精靈都會來到這個世界呢!”
當孩子感到妒忌時
每個孩子都會妒忌,尤其妒忌媽媽對別的小孩子表示親暱,因此如果一個媽媽抱別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對此會很緊張,並通過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來捍衛自己愛的領地。作為媽媽,此時不能立即教育孩子不能小心眼,而是應該找機會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愛媽媽,因此妒忌別人獲得了媽媽的擁抱。
如果別人得到了我想要的的東西,我也會很妒忌。不過,雖然我不喜歡妒忌的感覺,但每次感到妒忌時,我都告訴我自己,我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呢。想一想,媽媽每天都擁抱你,但是別的小朋友偶爾才能獲得媽媽一次擁抱呢!”
當孩子感到內疚時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裡的魚缸,小魚也因此死了,內心感到十分內疚。媽媽此時是該對孩子說“打破魚缸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是對孩子說“父母不怪你”之類的話?其實,此時媽媽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內疚”情緒。“我知道你此時感到很內疚,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一樣會內疚。
不過內疚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如我們一起把打碎的魚缸清理好,把死去的小金魚們都安葬在花園的樹下。然後,我們再去買一缸新的金魚,以後你更加悉心地照顧它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