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視訊裡的孩子差不多3歲左右的樣子,正老老實實坐在沙發上,孩子的奶奶正一口一口地給孩子餵飯,爺爺則給孩子拿著手機,讓孩子可以悠閒地看著手機,孩子顯得十分恰意。
而這段視訊上,是媽媽的一句吐槽:爺爺伺候著玩手機,奶奶伺候著餵飯,我們兩口子乾瞪眼,還不能說。
其實絕大多數家長都知道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也會在孩子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引導孩子學會獨立。而讓孩子獨立,學會自己吃飯可以說是第一步。
可是正如視訊中所出現的狀況一樣,很多孩子都是被爺爺奶奶寵著的。正所謂“隔輩親”,相比於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的寵溺同情情況下超過了父母,甚至很多老人認為:孩子早晚都會學會吃飯,讓孩子自己吃不衛生。
最重要的是,一旦父母想要阻止,必定會招來老人的反對,本著尊敬老人的意識,身為家長在很多情況下只能忍著。
那麼孩子能不能自己吃飯,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兒童發展心理學》指出如果照料者把兒童的自我意志表達,當做為了獨立而進行的正常且健康的努力,而不是倔強的反抗,就能幫助兒童學會自我控制。
在心理學家看來,被餵飯的孩子大多無法決定自己吃什麼以及吃多少的問題,且不說這樣會損害寶寶對食物的興趣,造成孩子飢餓飽脹感失調,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家長只知道給孩子餵飯,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在進食上的自主權,從而影響孩子的“人格獨立”。
哈佛大學的一項人腦發育研究發現,嬰幼兒進行自主的外部探索越頻繁,大腦各區域間的協調能力更強。不但如此,心理學家還揭示了“自主進食”和“人格發展”之間的聯絡。
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進食、上廁所這種小事,能夠提升孩子學習的自驅力,幫助孩子更快地形成自我意識,可以說,“獨立和自覺”正是由諸如自己吃飯,自己如廁、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兒逐漸積累而來。
“三不二要”讓孩子享受自主進食1、不擔心孩子捱餓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吃不飽,所以才會不斷地給孩子餵飯,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對飢飽的判斷能力,也很難讓孩子意識到吃飯是自己的事情。
其實讓孩子捱餓並不是件壞事,更不必擔心,讓孩子有飢餓感,孩子更願意自主吃。因為維持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2、不要靠哄騙讓孩子吃飯
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吃飯,會用手機、電視、玩具等哄騙孩子吃,這不僅會讓孩子養成沒有手機就拒絕吃飯的壞習慣,而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幫大人吃飯,更不利於自主進食的養成。
3、吃飯的時候不要催孩子
孩子本身能力不足,對於孩子來說,能自己吃飯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家長切記不可操之過急。畢竟對於孩子而言,吃飯是一件新奇又好玩的事。孩子自己吃飯,其實也是在探索吃飯的樂趣。
4、要讓孩子自己決定
孩子1歲後,就已經有明顯的自我意識了,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想吃什麼,不想吃什麼、孩子吃飯的時候把頭撇開就是一種訊號。
家長這一階段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吃飯,自然也就需要選擇孩子喜歡的食物,這樣孩子才願意去吃,等孩子再大一些再跟孩子講明營養。否則,孩子只會討厭上吃飯,對父母的選擇表示反對。
5、要讓孩子參與到“做飯”過程中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動手能力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這一階段的孩子通常熱衷於“廚房遊戲”,這時讓孩子參與到真正的做飯過程中,不僅能大大提升孩子對食物的興趣,還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動手能力。
讓孩子獨立,就應該從自己吃飯自己穿衣這種小事做起,最好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能讓他們自己去學習。
其實一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小動物做榜樣做引導,因為這個階段孩子最愛模仿。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閱讀繪本。
這套《小腳鴨行為管理小繪本》,包括《我不挑食》、《我愛洗澡》、《晚安吧》、《玩具要回家》、《排隊啦》、《起床啦》、《尿床了》、《我要拉便便》、《我講禮貌》、《我會刷牙》、《我會穿衣服》共十大生活主題,以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
該繪本圖畫色彩豐富,形象可愛生動,寶寶喜歡願意讀。書中貼近生活的小故事,讓寶寶學會自已動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另外,每一冊最後均附有主題指導文字,方便親子共讀。
這套繪本全套10冊僅需50.4元,平均每冊只有五塊錢,可以說是十分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