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收到一位媽媽的私信,吐槽孩子學習總是三分鐘熱度,敷衍一句“知道了”,轉頭就又偷偷摸摸地玩起遊戲和別的小動作,被發現後又是一頓極不情願地承認錯誤——保持姿勢不動半小時,一直盯著書本看,時間久了忿憤翻過一頁,像被逼著學習一樣,有時還要帶著孩子他爸一起輪流“監工”才行。
不僅這位媽媽,身邊很多熟人都表示,最近這段時間放假在家,缺乏了學校和老師和制約,孩子簡直懶出了天際。
“我擔心的其實並非學習問題,孩子這樣的生活習慣實在不利於以後的發展,實現自我的人往往都是自律的。”這位媽媽如是說道。
可日子這麼搪塞過來,問題卻一直模稜兩可,找不到根治的法子。
收到後我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敲下這些字——“如何真正地有效學習”、“注意力集中”、“合理安排時間”。
這些字彙詞框太多了,不說“販賣焦慮”的話,我們和孩子的真實生活狀態,的確需要改變了。
唯有教他管理時間,才能讓未來有序、便利化,而不是在拖延與混沌中老去。
01“管理時間”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也沒什麼特別的,學習中天賦儘管重要,可態度更決定成敗。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兒子凡事認真,守時學習就好。”
所謂態度決定狀態,狀態決定成績,這不僅表現在學習這件事上,也引導著孩子的成長方向。
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都是守時的。這意味著他們自律、對人對事有責任心,因此常常給人靠譜的感受,擁有更多機遇。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守時同樣重要,唯有學會管理時間,才能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英國學校會向頻繁遲到的學生家長收取罰款,此舉是希望家長能帶領孩子一起,真正認識到守時的重要性。
學習這件事,無非就是在學習的時間內,你的狀態使你投入,獲得了等量的價值回報——知識。
很簡單,假如你在等人或面試,求職者姍姍來遲,你會怎麼看?是否還會保持見面前的好心情?對他/她的“第一眼感覺”?最初的友好感?
當然不能,甚至大打折扣。
可道理大家都明白,卻被長期的惰性困住了,孩子不想走出舒適圈,完成日復一日的“規理化時間”,索性放棄,甚至用“積極廢人”一詞來打趣自嘲。
漸漸的,我們開始認為能自律、合理管理時間的人都是“狠人”,可自律真的那麼難嗎?
02開啟孩子的心門,是首要步驟簡單來說,就是你列出一個清單,然後做應該做的事。
有家長可能會說“道理是挺簡單,可惜教導孩子不是。”
“言傳身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如果你想教孩子自己卻做不到,效果泛泛也是自然的。
這位媽媽聽了後沉默良久,最後說“我試試吧”。
不出幾天,她對我反饋道:
沒想到孩子真的一反常態,跟我說了好多自己的想法,我都不知道他居然會說出那麼多道理,我一直以為他只會叛逆貪玩。你知道嗎?當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對孩子了解得太少了,我跟他說:其實媽媽要的特別簡單,看到你學習獲得知識了,媽媽很開心,你願意繼續這樣做嗎?
合理的循循善誘,幾經輾轉小心翼翼的措辭,這位母親的良苦用心收穫了她真正想要的。
當然,除了幫孩子開啟心扉,讓他願意配合之外,沒有輔助手段也是不行的。
03如何具體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1)讓時間視覺化
時間是抽象的,而孩子更容易接受具體化的東西。
孩子規劃不好自己的時間,是因為他們常常忘記原來有那麼多事要做。
家長要做的,就是把它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裡去,讓孩子獲得真實的感受。
①從語言表達入手
首先從最簡單的事做起,教孩子學會看鐘表,告訴他指標的轉動是什麼意義。
“到七點鐘啦,我們必須起床做準備,否則時間跑遠了,你就追不上了,這意味著你會遲到,被老師懲罰哦~”
“等分針再往前挪動一大格,媽媽這盤菜就要做完了,你能幫我擺上碗筷嗎?”
“動畫片還剩十分鐘結束,之後我們就要吃飯了,記住了嗎?”
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就在這樣的對話裡慢慢建立起來了。他知道時間一過不再有,不遵守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三分、五分、十分鐘到底有多長。
②工具做輔助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讓孩子的時間觀變得更大局觀一些,通過季節卡上樹葉的變化,教孩子認識一年四季的輪轉。
告訴他即使大自然如此強大,也在遵守時間的秩序,這便是生命的意義。
除此之外沙漏、秒錶這類將時間視覺化的工具,也可以多讓孩子接觸,放在日常生活中規範他的行為。
這能幫助孩子調整節奏,懂得一段時間內應該做什麼事。
2)列清單,讓孩子把時間和行動掛鉤
孩子了解什麼是時間之後,還需要理解他與行動之間的關係,而最重要,高效的手段便是列清單。
這樣能讓時間管理更加細緻,劃分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區間。
家長要先起到示範作用,給孩子列出自己每天回家後的任務(可能還有加班)、作業輔導、上網、和家人聊天、睡前洗漱等等。
然後,請孩子也列出他們放學回家後要做的事,越詳細越好。
家長要儘可能給孩子主動權,引導他自己想,我們只針對他們忘記的事項做適當提示。
尤其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否決任何你覺得沒有意義、浪費時間的事,要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那些對他來說可能意義非凡。
列清單並不是件易事,也可謂一大難題,比如上文提到的這位媽媽,最開始列的清單是這樣的:
【今天必須做的】吃飯(20分鐘)、寫明天要交的作業(1.5小時)、刷牙(3分鐘)、洗澡(20分鐘)、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3分鐘) ,九點上床睡覺等;【必須做但不用今天做完的】在週末前練熟老師佈置的鋼琴曲(2小時) ,後天要交的美術手工(2小時)等;【最好今天做掉的】和小夥伴確認週末打籃球的計劃(5分鐘)等;【今天想要做的】看動畫(20分鐘)、玩遊戲(30分鐘)等。先看引語:“必須要做的”、“最好今天做掉的”、“必須做但今天不用做完的”,字字句句孩子看到了不會有壓力嗎?
他一定會問:我必須要做完嗎?做不完媽媽會不會生氣?
“今天想要做的”可憐地被擠壓,而它的規定時效只剩僅僅50分鐘了。
換位思考一下,你若是孩子,會接受這樣的“不平等條約”嗎?
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得寸進尺,否則很難贏得配合。
如果孩子高效地完成作業,是為了做更多的作業,那誰還會願意趕快寫完。
節省出來的時間,要還給孩子,供他自己支配,這是激發內在驅動力的必要條件。
3)給予正面反饋,讓孩子堅持到底
養成新習慣並不容易,這點我們都深有體會。
因此,上述幾步做完之後,便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了:儲存時間,製作憑證,用儀式感和獎勵協助孩子堅持。
可以讓孩子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儲存起來,兌換成一件“大事”,那麼出於期待心理,我想他是不會拒絕的。
這就要求父母幫孩子製作憑證,卡片、彩色玻璃球之類的小東西都可以。每次按時完成計劃,就授予他憑證,收集到固定的次數就可以兌換成獎勵。
給家長的建議是,不要僅限於物質獎勵,配合精神獎勵更佳,如父母陪伴玩遊戲等。
為什麼不鼓勵物質獎勵太多呢?這類詞彙可能最直觀的表達就是“兌換後的禮物”——你做得好,因而媽媽給你獎勵,從而陷入一種只為獎勵而被動完成清單上任務的市儈心理。
先不論孩子為了得到獎勵日復一日執行清單累不累,這樣的物質刺激對孩子的心理和動作形態,真的能達成你想要的成果嗎?恐怕不會。
04寫在最後在這樣一系列的調整後,從時間視覺化、制定可執行可調整清單,到合理獎懲,孩子在家學習明顯積極多了。她也兌現承諾,把自己的欣慰轉化成實質的獎勵。
當然,進入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在乎獎勵了,他意識到自己學到的知識終將成為想法輸出,實現了比“偷懶舒適”更高的精神需求。
前兩天,我收到了那位家長的感謝禮物,她告訴我共同努力許久後孩子的現狀:遇到不會做的作業會向父母求救。
做完這些我又學到了新的東西,之後空閒的時間還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看電視或者動畫片爸爸媽媽也不會再嘮叨,今天真的很開心。
這是我獲得孩子的准許後,在他的日記上看到的,其實他的想法真的很簡單。
或許道理方法千千萬,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但我想這些措施,應該也能給你幫助,哪怕只是對現在教育的一個反思。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