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於生活的壓力,大多數家庭都需要夫妻兩個人共同出去工作,父母白天早早出去上班,晚上回家又很晚,幾乎沒有多少時間能夠好好陪伴孩子。
久而久之,很多父母會發現一個扎心的現象: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沒話說,孩子也不願意跟自己交流,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自己更是無從得知!
親子關係相處到這般地步,真的很讓人難過。
一、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說到陪伴的話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獼猴實驗。
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剛剛出生的小獼猴與媽媽強行分開,在實驗室裡,哈洛為小獼猴準備了兩個替代母猴,他們分別是“鐵絲”和“絨布”。
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而絨布媽媽什麼都沒有,俗話常說“有奶便是娘”,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小獼猴會更親近鐵絲媽媽,但小獼猴不到餓的迫不得已的時候,一步都不會離開絨布媽媽,實在餓急了也只是去鐵絲媽媽那裡喝一點點奶就馬上跑回絨布媽媽那裡!
哈洛的實驗顛覆了人們之前對“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認知,改變了人類的育兒觀。
這個實驗也向我們證明了愛的本質,對於孩子,只是滿足其生理需求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孩子有愛撫、有接觸,還要有心理上的關懷。
做為父母,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1.你會定時陪伴孩子嗎?
2.你會經常和孩子聊天嗎?
二、如何高品質的陪伴孩子
隨著《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等親子類節目的熱播,讓很多父母意識到了“陪伴孩子時間不足”的問題,但父母關注陪伴時間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陪伴的品質,這讓很多父母誤以為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
真正的陪伴應該是孩子與父母間的溝通與情感的互動,目的是情感上的共鳴而不是時間上的付出。
很多父母回到家就坐在沙發上玩手機,與孩子的相處就是各幹各的,根本沒什麼交流可言,這種陪伴只能算是打發時間!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高品質的陪伴孩子呢?
其實,高品質的陪伴並不是隨時隨地隨叫隨到。它講究時間,也講究方法。比如,你可以堅持在每天睡前(或某個固定的親子時間)跟孩子說這2句話:
今天有沒有遇到什麼開心的事情呀?講給媽媽/爸爸聽聽嘛!很多爸媽“陪”在孩子身邊,就愛不停地挑孩子的毛病。
孩子寫作業,嫌棄孩子磨嘰;
孩子在吃飯,嫌棄孩子挑食;
孩子出去玩,嫌棄孩子貪玩;
......
這種低品質的“陪伴”,你還不如不陪。孩子被說教,爸媽不滿意,大人小孩沒有一個人開心。
這段時間,是你和孩子閒聊的時間,不管孩子說的東西多幼稚,做的事情多可笑,爸媽一定不要居高臨下地“點評”孩子,對孩子的做法指手畫腳。讓孩子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觀點。
堅持下去,你會發現,閒聊能讓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打破親子間的隔閡。
你想知道爸爸媽媽今天做了什麼,開不開心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基本都不會和孩子講工作上的事情,更別提和孩子交流自己的心情好壞。
但其實和孩子分享你的工作和心情,能讓孩子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有個模糊地認知;還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關心爸媽。
當自己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可以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是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能力。
這也會讓孩子更加信任你,遇到什麼事情,也更願意主動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愛需要表達,被工作纏身的爸爸媽媽,請儘量多留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吧,主動和孩子交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一家人甜甜蜜蜜的親子時光,才是孩子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