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早上,在家辦公的第三天,我吼孩子了,在她第N次闖入我的小書房並且強行膩在我身上摁電腦鍵盤時,我吼她了,並且把她吼哭了。
我知道吼孩子不好,但真的忍不住。
每個老母親,都在精神分裂的邊緣不斷試探:
吼孩子前(六親不認):
“這是我的孩子?呵呵,不,我把孩子扔了,這是胎盤。”
吼孩子後(後悔莫及):
“下次絕對不吼了——我的寶寶這麼可愛,我怎麼捨得吼他?”
明知道吼孩子不對,還忍不住吼ta?今天我們請來了心理學專家張玲主任,看看她怎麼說。
一.悅納自己的情緒媽媽們總會這樣:對經常吼孩子感到羞愧,又對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感到絕望。
相信我,吼孩子,你不是一個人。
而感到生氣,也沒什麼錯。
錯的是我們被情緒左右而做出錯誤的迴應。
悅納孩子情緒的同時,接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做不到永遠風平浪靜,偶爾情緒失控不是大問題,不必太為此愧疚。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因為你吼了孩子,就指責你不是個合格的媽媽。
但是,切切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不要把吼孩子變成一種習慣。這是最可怕的。
二.了解:我究竟為什麼會生氣我們之所以會因為吼孩子而內疚,大多數時候是因為:孩子並沒有做錯什麼。卻成為我們壓力和情緒的宣洩口。
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不意味著能隨時對孩子發火。
而是要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揪出產生情緒問題的根源,不再遷怒於孩子。
在吼孩子之前,請大家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①我大吼大叫,是因為孩子們:
②我大吼大叫,純粹跟孩子無關:
記下這些可能讓你吼叫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改變並解決,你會發現自己的耐心值瞬間滿血復活。
據說大人需要用五件積極的事才能彌補一次發脾氣給孩子帶來的不愉快。
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試試用“五根頭繩”來提醒自己:在左手綁五個髮圈,發火一次就挪到右手。如果努力陪孩子做五件事,就可以把右手那根髮圈挪回左手,爭取一天結束時,五根髮圈都在左手臂。
你也可以立個flag,比如兩週之內不吼孩子一句,就獎勵自己買一件心儀已久的包包/衣服。
提示:該方法請慎重使用,我怕你們老公順著網線爬過來打我。
孩子是家庭最弱小又最核心的環節,我們既想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又無法忍受無可避免的不順服。
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很多事情不用吼也可以解決。
首先,別總對孩子失望。
很多怒吼來源於對孩子的失望演化成的惱羞成怒。所以別一味期待孩子自己領悟(這真的很難)不妨直接說出需求,並建立獎懲機制。
其次,讓孩子先說出感受
當你覺得自己在某種情景下被冒犯時,別急著吼孩子,引導ta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說出感受不僅有助於大人的理解,也能讓寶寶們更容易了解自己的情緒,學習推己及人。
最重要的是,抱抱ta。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和孩子起衝突的時候,覺得吼叫打罵才能解決問題,而擁抱親近倒是像在獎勵不良行為。但真的是這樣麼?
並不是。擁抱不僅能中斷孩子的不良行為,另外擁抱也能營造出一種鼓勵的氣氛,幫助孩子願意溝通並且改正自己的行為。
當我們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靜下來後,也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你依然愛他。你愛他每個樣子,不管是可愛乖巧的,還是調皮搗蛋的。因此,也希望他能接納你的每個樣子,不管是溫暖體貼的,還是暴跳如雷的。
育兒小貼士
擁抱也是需要把握時機,有時候擁抱也不管用,孩子也有孩子的脾氣,他也會拒絕這種溝通方式。這時候,也不要氣餒,可以跟孩子說:“等你感覺好些再說吧,我真的很想抱抱你。”然後暫時離開,等待孩子情緒平靜一點再試試。
說到這,可能還有些媽媽說,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啊。
熊貓君想說的是,養育孩子畢竟不是照本宣科,沒有固定統一的流程可循,我們能倚賴的不過是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我們的愛。
愛讓我們自亂陣腳,也讓我們反思成長。
各位親愛的家長,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也能學會承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感受。
所以,就算忍不住吼完孩子,也不要太自責,伸手給孩子一個擁抱吧。
因為,孩子愛你,會不顧一切的原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