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媽們交流,有一位媽媽提到了“無條件接納“這個概念,引發了大家的一些討論,然後我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林文采博士講到孩子在0-3個月時最重要的心理營養有:無條件接納,請問大家關於“無條件接納”是怎麼理解的了?
媽媽A:我的理解是,不管孩子什麼狀態,都愛他,抱他,關注他?那是不是意味著,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要接納?真的很累了,大半夜的卻不睡覺哭鬧,怎麼接納?
媽媽B:我有同感,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是沒白天沒黑夜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所以媽媽特別累,寶寶睡,媽媽才能睡一會。
媽媽C:媽媽分泌本體胺,怎麼看孩子都覺得好,可如果本體胺分泌的不夠,那就夠嗆了。
本體胺指的是,成為媽媽時身體會分泌的其中一種荷爾蒙,這種激素可讓母親大腦愉悅,促使母親自願地為新生兒提供一切需要的關懷......
媽媽D:那本體胺怎麼才能分泌的夠呢?我感覺自己的本體胺就分泌的不夠......
媽媽C:媽媽情緒穩定,才會分泌本體胺。
媽媽A:這個也太有難度了,媽媽們一天休息都不夠,怎麼能做到情緒穩定?如果真那麼容易做到,就不會有那麼多產後抑鬱的媽媽了......
媽媽E:那隻能家裡人相互幫助了,家人一起來呵護媽媽,爸爸多呵護媽媽,多關心媽媽,似乎沒別的辦法?
我:個人感覺,無條件接納是用在建立關係上的(這裡指親子關係)......
想想看,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出現了問題,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總是用大人的觀點去批評他,指責他,去教導他。
可是我們真的有完全了解孩子的想法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我們自認為對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罷了。
無條件接納,接納的是人不是行為無條件接納的意思是說先容許許孩子做自己,然後呢,再看怎麼樣通過一種以人為本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尤其是在家庭出現一些變動,或者孩子本身經歷一些創傷的時候,效果是很明顯的。
拿我自己來說,家庭會有一些變動,然後孩子們也會經歷一些創傷,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當孩子出現一些撒潑耍賴,或者是她的行為本身讓你感覺不接受的時候,做媽媽的會本能地想要告訴孩子怎麼樣做是對的,想要把這個孩子不好的行為幫助她去改正過來,可是有的時候呢,太心急,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1、孩子不願意穿褲子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幾次孩子出現一些叛逆或者是不合常規的行為的時候,我沒有去批評她,指責她,只是允許她的那個行為存在一會兒。然後孩子自己就會意識到,自己可能做的不對,會主動地向你去尋求幫助。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玩滑梯,當時有很多小朋友都在那裡玩,然後她說要拉尿,我就帶她到旁邊拉尿,可是拉完尿,給她擦完屁股,她死活不願意穿褲子,然後還到處亂跑......
剛開始,我腦海中的第1個想法是,孩子不能這樣,孩子這樣做會讓我覺得很丟人,所以,剛開始,我使勁地喊孩子,讓孩子趕快穿好褲子,可是我越喊了孩子越反抗,越是不願意穿。
然後我意識到這裡面有我自己的主觀想法在裡面,接著我迅速調整,不去喊她、批評她,指責她,只是讓她自己在那裡跑......
孩子跑了一會兒之後,看我沒有說她,她竟然自己主動跑過來抱著我哭了(當時讓我很吃驚),然後我就抱著她,拍拍她的背,什麼都沒有說,孩子哭完之後,就主動要求穿褲子了。
2、孩子的行為越糾正越增強
在行為方面,孩子有一些可能的確是做的不對的,但是,當孩子叛逆的時候,你越糾正,孩子這個行為越是會被增強。
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做父母的不要特別地去關注孩子,然後讓孩子這個行為存在一會,接著慢慢地去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這樣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減少。
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總是盯著孩子那個不良行為,一遍一遍地去強調,一遍一遍地去糾正,越強調越糾正,孩子就越認為說,我就是要這樣做,所以總是跟你對著幹…
3、小孩子是通過模仿學習的
那麼,孩子為什麼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呢?
孩子小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所以,孩子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很可能是從日常生活中模仿學到的。
可孩子小的時候,沒辦法分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我們一遍遍地去強化孩子那個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很好玩。
孩子就會覺得說,“哦,原來只有當我做不良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特別關注到我,那我就是要調皮,就是要搗蛋,就是要做給你們看…”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能夠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時候,然後做到真誠、積極的關注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朝向好的方面去發展去努力。
多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然後幫助孩子去建立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好的反饋,要比去強化糾正她的不良行為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