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為小妖的老爸,從生活中的的種種交鋒我似乎找到了破解難題的鑰匙,看到了擺脫困擾的曙光。按照幫助孩子擺脫苦惱的四個技巧:全神貫注地傾聽;用簡單的話語迴應他們的感受;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我這老妖出馬自信手到擒拿。難道不是?

經過一番全面分析,我認為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換位思考,那麼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換位思考,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的世界。

空談誤國,實踐出真知。成人思維常常提醒我們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分步驟進行,按照難易程度進行,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那麼四個技巧當中,最難的恐怕是傾聽孩子情緒的宣洩,並說出他們的感受吧。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演練,才能看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她的真實感受。

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什麼的感受,便能開始著手幫助自己。於是最初的訓練開始,小妖不習慣,孩子執拗的認為爸爸和孩子行為換來換去,調換稱呼,擔心遊戲結束後老妖秋後算賬,在我的一再保證下,小妖欣然同意,同時拉鉤要求我寫下保證書。覺得很新奇,刺激,遊戲而已。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

為重塑感受、我管女兒叫爸爸

我扮演小妖,小妖扮演我(逆轉角色換位練習)

我們設定場景一、醫生說孩子沒有乙肝抗體,需要打三針疫苗,才能產生抗體,防止乙肝。打防疫針有時候很疼,有時候幾乎感覺不到。今天,孩子覺得打針很疼。離開醫院後,孩子想告訴父母打針的感覺。父母必須使用否定孩子的感覺。但是孩子還是儘量讓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場景開始,我捂著胳膊說氣呼呼地說:“爸爸,醫生今天給我打針時疼死我了!

小妖扮爸爸一臉嚴肅,站直立正背手大聲的模仿我平時說話的腔調:

“得了吧,哪至於那麼疼,你就是假裝的。”

“你就愛虛張聲勢,吃不了一點苦。”

“你哥哥打防疫針的時候就從來不哭,也不抱怨。”

“你最好能適應打針。反正後面你還要來。”

對話結束後要求孩子一方立馬體會自己的感受,然後和扮演父母的小妖進行交流。

得出的結論顯而易見,作為扮演孩子的一方,我聽著這種語言非常刺耳,扮演孩子時發現當我的感受被擱置一邊或者被否定時,並且提出別的意見就有如風涼話一樣,讓人會越來越生氣。一開始是為打針疼生氣,到後來變成了生父母的氣。

場景二、劇情一樣,只不過這次扮演父母的小妖需使用另一個方式迴應,必須真正使用傾聽的方式。不管扮演孩子怎樣表達他們的感受,都去傾聽並接受。

“聽起來還真是疼。”

“哦,這麼糟糕啊!”

“如果有人能發明一種無痛防疫針,該有多好啊!”

“一次次地來打針真不容易。你一定希望再也別來了。

對話結束後,體會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一起分享,得出一個平時並沒有注意的實驗結論:當接受孩子的感受時,感覺衝突在你們的互動當中被化解了,也許這就是真誠幫助的力量!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到父母的愛;當有人能理解你有多疼的時候,好像更容易忍受疼痛。甚至是忘掉了打針這件事。

經驗總結交流,實地演練閉環

透過這次實地場景練習後,我驚奇地發現這個現象,你越想讓孩子停止抱怨,你就越被這個孩子激怒。是因為當孩子的主觀感受被否定時,結局往往都會是對抗。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走向敵對。但是當我接受到孩子的感受時,衝突立馬得到解決,改善了親子關係,促進了家庭的和睦。

這些角色換位扮演的實驗的確嚴重傷了我們這些成人的臉,我們習慣理性思維,由於所受教育以及見多識廣的原因,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們由來已久的正確性、權威性不容置疑,但是我們的年幼的孩子感性思維,習慣於某種物質感官得失,從而判斷為憤怒,甚至對抗。如果我們真的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深入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瞭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就能集中精力來應對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大腦危機——什麼讓我們越來越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