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張彩虹分享的第190個親子教育方案

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好方法

有一次,帶著三個孩子在戶外充氣堡玩,孩子們玩得很嗨,我跟一些家長坐在等候區的座椅上,低頭刷手玩。

突然兒子興奮的跟叫我”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呀,這裡一個斷了觸角的天牛!”

我一聽,收起手機,立馬竄過去,跟孩子圍在一起看天牛。孩子們興奮的告訴我他們的發現:

“阿姨,你快看!它想翻身都翻不過來了!”

“媽媽,你快看,它的觸角斷的地方,還一節一節的!”

突然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跑過來,拉著我旁邊的一位媽媽的手說:“媽媽,你陪我去看看天牛吧。”

這個年輕的媽媽,非常不耐煩的一甩手,繼續看手機。孩子一直在試圖拽媽媽,最後不耐煩的媽媽抬起頭,冷冷的注視著孩子。

被媽媽冷冷注視的孩子,一邊拽一邊晃動著媽媽胳膊的小手,慢慢的垂下去,然後孩子無聲的停止了乞求,轉身垂頭喪氣的回充氣堡,繼續玩去了

一、不被迴應的孩子,有什麼傷害?

心理學家艾德特·洛尼克,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靜止臉實驗。試驗開始的時候,媽媽帶著微笑的臉龐跟孩子互動,孩子特別開心。

而當靜止臉開始時,媽媽停止笑容,孩子發現媽媽的不對勁,於是便用各種方法希望讓媽媽注意到自己。

但媽媽沒有任何表情,哪怕孩子多次嘗試,媽媽依然坐在一旁不動聲色,最後孩子開始大哭。

不被迴應的孩子,是內心無助而又不踏實的,哪怕長大成人,也處理不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教授、美國國家創傷綜合治療聯盟主任巴塞爾·範德考克,在被譽為心理創傷治療的聖經的著作《身體從未忘記》裡說:

長期的情感虐待和忽視,可以造成與身體虐待等同的嚴重後果。

人越是迴應孩子的需求,孩子的依戀就越深,而孩子也越有可能與其他人發展健康的迴應,成年後,才會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無論是嬰兒還是成年人,不被積極迴應,都是傷害巨大的。

二、為什麼有的家長,做不到不迴應孩子呢?原因一:內在能量不足

李雪老師在《有限責任家庭》裡,成為善意的源頭這一章中說:

小時候,她的媽媽為她做每件事,幾乎都帶著怨氣。媽媽能量不夠的時候,當小李雪發出訊號,請求迴應的時候,媽媽就覺得這是對她的侵犯。

然後非常不情不願的迴應,或者帶著惱怒的情緒迴應。這是因為李雪的媽媽自身的能量非常弱緣故。

當一個人能量微弱的時候,迴應別人是對自己的損耗。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過這種體會。明明上次我這樣做,父母是很開心的,甚至還是讚美的。

但當他們煩了累了的時候,我們做同樣的事情,可能就會被痛罵一頓。

當我們從單位裡,拖著身心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面對孩子撲上來的熱情,我們也會自然而然的來一句“媽媽太累了,你先自己玩會。”

更有甚者,直接讓孩子一邊玩去,別打擾自己。然後留下一臉莫名其妙的孩子。

無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自身脆弱的時候,能量是極低的,是沒有任何精力去迴應任何事。

只有當一個人能量正常的時候,彼此迴應才能創造滋養和快樂。

原因二:意識不到迴應的重要性

正如巴塞爾·範德考克所說:

長期的情感虐待和忽視,可以造成與身體虐待等同的嚴重後果。

如果父母意識到了不迴應的危害, 知道不被迴應的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也會受到深刻的影響,也會試著去迴應孩子了。

我能因為一個天牛,興奮的熱情的迴應孩子,就是因為我意識到了迴應的重要性,才如此的刻意去迴應孩子們。

如果你是父母,用愛和自由教育孩子,儘量及時迴應,痛快的滿足孩子,不要故意製造挫折,這樣孩子的內心自然是穩定的。

三、家長怎麼做,才能更健康的迴應孩子呢?方法一:認真迴應孩子的語言

孩子的小腦袋裡,永遠裝著十萬個為什麼,從開始會表達開始,就有無數個問題要問父母。

這個時候,無論多累多忙,都要停下來,認真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聽聽孩子小嘴巴里的那些問題,那些好奇。

我孩子四歲半的時候,第一次帶他去海拔高的青海湖,路上聽我們大人在談論高海拔的時候。

孩子好奇的問我:媽媽,黃山高還是泰山高呀?我想都沒想的說:應該是泰山高。

說完,又覺得不太確定,立馬開始百度,結果一搜索,竟然是黃山高。立馬跟孩子道歉,並糾正是黃山高。

無論多忙,無論多麼的手忙腳亂,只要孩子有問題,只要孩子有聲音,我們都要停下,放下手裡的事,專注在孩子的話上。

認真的聽孩子說的啥,問的啥?並專注的回覆孩子。

有問有答,孩子就被積極響應了。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迴應他的這個動作,這個態度。

我聽見了你的問答,我願意迴應你,滿足你。這個過程, 就是孩子內在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看見孩子,迴應孩子,孩子的人格穩定性就有多強。

方法二:帶著覺察、迴應孩子的情緒

去年,有一個階段,出差比較頻繁,回來後,孩子經常的皺著小眉頭,跟我抱怨:奶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還照顧不好他。

我剛開始非常不滿意,覺得孩子都九歲了,還如此的挑剔抱怨辛苦照顧他的奶奶,就義正言辭的告訴孩子要尊敬奶奶,體諒奶奶的不容易。

孩子委委屈屈的答應了,但是還是滿臉的不開心。

等晚上臨睡了,才察覺到,這個從來不愛抱怨的孩子,如此的抱怨,並不是因為奶奶做的不好,而是因為他想媽媽了。

第二天,很真誠的跟孩子道歉,並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是想我,想我照顧你,並不是奶奶照顧的不好,對麼?

被覺察到背後情緒的孩子,抱著我嗚嗚的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也不是奶奶不好,也不是太想媽媽,只是奶奶管得太多了。上學我沒喝完水杯的水,奶奶還要讓我站在門口喝完才能進門,奶奶真的管得好多呀媽媽。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孩子抱怨的背後,隱藏的是奶奶管控太厲害,孩子無處發洩,又對抗不了的無力感。

我跟奶奶認真交流了一下,但是老人的改變是非常難的,她意識到了不應該管那麼多,要給孩子自由,但是依然會本能的去管控孩子。

直到一個多月後,奶奶笑眯眯的跟我訴苦:哎呀,孩子大了真的不能管多了,我現在一管多了,他就過來抱著我,捂著我的嘴說,奶奶,你別操心了,我自己能做好。

然後,被孫子親暱的捂嘴的奶奶,也樂呵呵的下臺階,然後不再多說了。

因為覺察、迴應了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情緒的孩子,建立了起來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反而更能想出最好的方法,遊刃有餘的應對奶奶的管控。

這就是覺察孩子情緒,迴應孩子情緒,接納孩子情緒後,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有獨立穩定人格的孩子,就會獨立而穩健的自己處理問題。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驚豔的現代幼兒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