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手機時,看到一個影片。
影片中的小男孩因為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讓媽媽替他賠償。
媽媽賠償之後,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斥責他。
結果,男孩對他媽媽動起手來,還掐他媽媽的脖子。幸好媽媽的朋友及時阻止,之後媽媽用筷子打了孩子兩下,緊接著小孩兒和他媽媽又扭打成一團。
沒錯,影片中的孩子確實需要修理,但是打罵是不是唯一的方式?又是不是真的有效?
其實看了影片,作為寶媽的我既心疼孩子又心疼媽媽,同時也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處理的好一些嗎
近期是冬季流感的高發期,據說內熱重的孩子都比較容易中標。
恬寶寶從乾咳到喘,從多喝熱水到人生第一次輸液。持續了一週,老母親熬的天昏地暗,夜間陪伴的是體溫計和一個小時一次的鬧鈴。
或許是生病了比較矯情,原本就比較調皮的恬寶寶,稍微有點精神就是各種找事兒發脾氣。老母親儘管各種剋制還是被她帶的發作了兩三次,其中一次還採用了武力鎮壓。
等她情緒穩定了粘在媽媽懷裡時,忽然想起寶貝發脾氣時吼出來的話:你就不能對我溫柔一點嗎?
是的呀!當她不舒服時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如果能耐心一點,自己先把要爆的情緒控制住,是不是事情就不會發展的更糟糕?
因為要培養懂事的孩子,有禮貌的孩子,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
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憤怒,其實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憤怒時,雖然面上看著氣勢洶洶,內心卻十分恐懼和痛苦。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後的真相。
你以為你是權威家長,在孩子眼中你卻是無能家長。很多父母打罵孩子或者懲罰孩子純粹是希望孩子能夠記住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但孩子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是很敏感的。很多時候父母的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和對抗心理。
很多時候孩子表示想要什麼,並不是他們非要什麼不可,而是他們在挑戰家長的權利底線。當他把你激怒了,他會覺得你除了打罵他拿他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他可以無法無天。
教育孩子,比起強硬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耐心的溝通。把孩子培養成夥伴而不是敵人。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能夠保證孩子不犯錯,但是作為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試著去理解和尊重他們。這樣,孩子也會回饋給我們尊重和理解。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好情緒、好未來。
然而,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迴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簡單粗暴很可能使得孩子要麼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麼變得過分乖巧懂事,未來形成討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