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薩姐出品

前些日子,看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鷸》,短短6分鐘,卻令人感慨萬分。

晨光微熹,海浪溫柔地拍打著還未睡醒的海灘。一隻剛出生不久的鷸寶寶,在鷸爸爸的鼓勵下走向熱鬧的海灘。

鷸爸爸並沒有把食物送到鷸寶寶嘴裡,而是將它往外推,告訴它有泡泡的地方就有食物。經歷幾次失敗,鷸寶寶終於捕獲了第一隻蚌。

海浪悄悄襲來,未經世事的鷸寶寶被被洶湧的海浪打趴下,它害怕地蜷縮在窩裡再不敢再出門。鷸爸爸狠心離去,迫於飢餓,鷸寶寶不得不再一次小心翼翼走向海灘。

這一次,小寄居蟹的捕食方式教會了鷸寶寶新的捕食本領。在海浪迎面之際,將身子埋進沙子裡,鷸寶寶發現水下世界,滿是翩翩起舞的蚌。

它興奮極了,他一次次勇敢地衝進海浪裡,向爸爸展示著自己新學的本領,找來一個個前所未有的大蚌。

影片的最後,鷸爸爸站在沙灘上,遠遠地望著鷸寶寶歡快地挑戰海浪,露出微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在廣闊的世界裡,找到了生存之道。

從依賴走向獨立,克服對海浪的恐懼,學會獨自覓食。鷸寶寶的成長蛻變,道出一個育兒真理:

困難來襲,讓孩子去經歷,有時候遠比家長為孩子提供幫助,更能讓孩子成長!

01

獨立能力,生存之道

“長這麼大了,啥都不會,等我老了你該怎麼辦?”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邊埋怨著孩子四肢不勤,一邊卻又將孩子的一切打理就緒。父母以為,時間會讓孩子長大,卻其實,這是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

永州有個媽媽,帶13歲的兒子來到長沙補課。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她決定放手讓孩子獨自坐公車去培訓班。

遺憾的是,孩子成功將自己弄丟,並且不知道父母的電話。

公交司機報了警,媒體幫著一起尋人,歷經波折,孩子找到了媽媽。

“我都帶他坐過兩次公交了,他怎麼就上錯車了呢?” 對著鏡頭,媽媽顯然有些哭笑不得。

是孩子粗心上錯了車嗎?不,這個13歲的初中男孩,他根本就不會坐車。

孩子說,他看到車來了,想也沒想就上了車;他以為上了車,就能夠到達培訓班,可事實發現,是自己把一切想得太過簡單。

若不是媽媽在生活中包辦過多,孩子也不至於沒有基本的生活常識邏輯。

有人說:教育中最殘酷的事,莫過於父母從小不教孩子獨立。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孩子小的時候,事事呵護;孩子長大了,匆匆逼他成長。可學會獨立,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說改變就能達到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B. M.西格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關愛是孩子需要的維生素,但應當牢記,孩子需要正常劑量的維生素,缺它不可,過多無益。”

渴望獨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渴求,從小讓孩子直面生活,才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最好的方式。

而當一個孩子具有了獨立能力,那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教給孩子的生存之道。

02

獨立思考,蛻變成長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父母和老師要教給孩子的是擁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資訊和技能。”

深以為然。

如果說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是父母教給孩子的生存之道,那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則是一個孩子蛻變成長的能量。

想起電影《銀河補習班》的馬飛,一個從學渣逆襲成為學霸的孩子,他的身上閃爍的最耀眼的光芒,就是擁有獨立的思想。而正是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幫助他一次次度過危機,贏得屬於自己的人生。

馬飛與父親外出旅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被困水中,卻臨危不懼,利用身邊有限的材料設計出木筏,獲得自救;

從成績年級墊底到考進年級前十,馬飛只用了一個學期,教研組主任評價他的作文時說:他看到了廣博的知識,看到了豐富的想象,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如果能夠多一些,我們的國家會更好。

臨高考前,馬飛拒絕了教導主任讓他衝刺高考狀元的請求,堅持完成了自己的航天夢想。

作為國內最年輕的航天員,馬飛跟隨著載人航天飛船到太空執行任務。飛船遇到不明飛行物襲擊,與地面失去聯絡,在生命的絕境中,馬飛利用寶貴的三分鐘修繕了飛船問題,幫助自己和隊友重新回到地面……

獨立的思考能力讓馬飛擁有超越同齡人的果敢和判斷,一次又一次幫助他完成自救。

可以說,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也就沒有最後令人引以為傲的航天員馬飛。但培養馬飛獨立思考能力的正是他的父親馬皓文。

“趕緊想辦法,腦子一直想,就能做好地球上所有的事。”

這是馬皓文對兒子馬飛說過最多的一句鼓勵話,也正是這句話的薰陶下,馬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傳統學校教育已經教給孩子太多資訊和既有的技能,但社會永遠在變新,家庭教育只有教會孩子獨立思考,才能夠讓孩子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擁有主動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他才能夠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依然保持心智平衡。

03

獨立人格,活出真我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女兒18歲那年,寫了一句話送給她: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吳曉波正在送女兒去北京的機場貴賓室。下一站,他將送女兒到一個音樂工作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強訓,然後他的女兒將飛去香港,接受一家美國音樂學院的面試。

這個決定,意味著他的女兒從此正式放棄國外名校,回國學音樂。

對於女兒的未來,吳曉波坦言,他是迷茫的。他曾經數次問過女兒 “長大以後,你喜歡幹什麼?”

女兒的願望一直在變,他也從來沒有當真。但當17歲的女兒鄭重告訴他“我要當歌手”時,吳曉波在女兒的眼裡看到了光。這一刻,他突然明白,女兒是認真了。

作為一個常年與資料打交道、靠理性吃飯的父親,他太明白作為一名流行歌手是一個需要天賦與運氣的職業。而他也清楚,哪怕二流歌手,她的女兒都未必能佔10%的機率。相反,如果按照女兒現有的成績,她卻有70%的把握考進全球前100的大學,過另一種人生。

可是女兒認真地告訴父親:“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歡。”

吳曉波沉默了,因為他想起了很多。

他想起自己在四川大學講課時,一位物理系的在讀女博士問他:“吳老師,我應該如何選擇職業?”

吳曉波反問:“你為什麼要讀物理,而且讀到了博士?”

女生無言,她說物理是父母讓她讀的,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

吳曉波還想起了在江蘇遇到的一位30多歲女商人,她賺了很多錢,卻感覺不快樂。

吳曉波問她:“那你喜歡什麼呢?”

女商人突然怔住,淚流滿面。那麼多年,她從小到大跟著親戚家人四處奔波,從販運,到炒房,到辦廠,什麼賺錢幹什麼,她做了那麼多事,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

看著女兒,吳曉波答應了,他幫助女兒退了學,還負責找音樂老師。

吳曉波說:女兒的音樂路能走多遠,他看不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看到女兒在學音樂的時候,是快樂的。

他送給女兒“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不是勸孩子及時行樂,而是希望孩子找到真我,找到快樂。

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孩子在父母長輩的理想期許下,一輩子做著連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喜歡的事。他們一邊努力做著優秀的自己,一邊卻不知道生活真正的意義;他們好像擁有全世界,卻好像什麼也沒有。

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和權利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未來,但如果僥倖可以,為什麼不讓孩子去追尋?

知乎曾有人問:“到底怎樣才算是一個具有獨立、完整人格的人?”

有一個高贊回答,簡單至今印象至深: 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尊重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自己當成隸屬於某個集體中無足輕重的元素。

只有當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為之釋放自己的人生,才不枉過一生。

讓孩子感覺快樂,感到被尊重,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終究要長大,年幼時給予陪伴,成長中得體退出,讓孩子學會獨立,才是為人父母最高階的培養方式。

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當媽的到底有多暴躁?沒想到父母的壞情緒,對寶寶的傷害會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