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有這樣一個現象很普遍,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如此。

孩子們在家裡可以很規矩,但是到了姥姥家之後,卻異常邋遢,好像是鉚足了勁頭糟蹋才會痛快。

老媽昨天開玩笑說:這幫小“造反派”終於走了,地板上都是紅薯,你爸一邊擦一邊抱怨,最小的都有10歲了,不是小孩子了,就這種作風,簡直了!

的確每次小外甥們和小外甥女們回家,爸爸媽媽高興不過半個小時,接下來的情景讓兩個老人看著都生氣,垃圾往地上扔,果汁往沙發上放……

老爸老媽身體還好,年紀不算大,還能撐得住,每次孩子們一走,都要收拾好久,抱怨聲自然少不了,如果年紀大了,真的是吃不消。

60歲老人抱怨:過年真希望孩子們常回來,可我真吃不消

跟媽媽家住得不遠,一個年齡也不算大,剛過60歲的老大伯就沒有那麼輕鬆了,他和老伴身體都比較虛弱,過年期間,孩子們回來幾次,每次都把家裡折騰到不像話,孩子們走了都無從下手收拾。

“孩子們不回來是真的挺想的,尤其是過年,家裡就我們兩個人,太冷清,想著讓孩子們每天都回來,他們一回來還真吃不消,現在的孩子真沒規矩,大人也不教不管,沒辦法啊!”

和這位老大伯一樣,老媽和老爸一樣,不回來想,回來就煩,當著子女的面,也不好直接批評教育,擔心說重了,引起子女們的反感,下次就真的不回來了

讓他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沒有規矩。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沒有規矩?

這是很多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的確,跟現在的孩子相比,我們小時候顯得更加拘謹,記得我小時候去姥姥家,就是老老實實坐在那裡,根本不可能上床或者是脫了鞋子跳上沙發,我姥姥家還沒有沙發。

現在的孩子不是沒有規矩,很多孩子真的只是在姥姥家或者是奶奶才這麼放肆。

孩子的這種表現,跟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有關係:

1、父母的默許

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的態度是,不經常回來,偶爾回來一次孩子很興奮,就任由他們去吧,所以也不太關注,孩子們是很敏感的,他們嗅到了這一點,他們知道這個時候父母是不會管教自己,所以就放飛自己了。

而孩子的興奮點往往也是終於可以自由一回了,爸爸媽媽不會像在家一樣管著自己了。

2、孩子扎堆容易興奮

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扎堆,表姐妹表兄妹們終於聚在一起了,孩子一成群就不好管。

再加上,大人們光顧著聊天了,就忽視了孩子們,孩子們就更加放肆了。

3、 孩子已經形成了習慣

姥姥家奶奶家成了孩子的一個“烏托邦樂園”,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在這裡他們是自由的。

我的小外甥女們聚在一起就是玩手機、打遊戲、隨便扔垃圾,一提到到姥姥家就無比興奮,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不能讓“回家”成為老人的一種負擔

在這方面,父母要負很大的責任,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講好,即便是到了奶奶家、姥姥家,也不允許“胡作非為”,不允許玩手機,孩子就不會這樣放飛自我。

老人盼望著孩子們回家,但是如果現實是這樣的,老人們也會覺得煩、覺得發憷,不能讓原本的“愛”,成為老人的一種負擔。

大多數老人都不會直接批評兒孫,他們最多隻是在孩子們走了嘆口氣,說現在的孩子真難管,真不省心,下次孩子們再來的時候,再嘆口氣。

做子女的還是要為老人的身體考慮,子女帶孩子回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限制孩子的行為,就會給老人帶來困擾。

從孩子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好的教育,應該是始終如一的,不能換個地方,孩子的行為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即便是回到奶奶家或者是姥姥家,孩子的行為也應該受到約束。

如果長期處在這樣一個狀態,孩子只有在家裡受父母管教,受規則的約束,一旦換一個地方,孩子就徹底放飛自我了,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幻覺:這些規則只適用於家中,離開家就可以破壞這些規則。

有一天孩子離開家,住到學校裡,或者是進入到社會中,也一樣會放飛自我,那麼長久以來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就等於失敗了一半。

對孩子行為上的約束應該是保持一致的,要孩子瞭解,這些約束一直存在,這些是做人的準則,在任何時候都要遵守,孩子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有教養的、有素質的人。

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子對無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