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先說結論:

孩子醒之後能自己玩的時候,一定是自己感到安全並專注的時候。

寶寶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有情感需求。當寶寶睡醒了之後,他們也會左右看看,甚至會伸出手摸摸爸爸媽媽是不是在身邊。

媽媽暫時離開孩子的時候,嬰幼兒的依戀感會受阻,引起不安全感,產生“分離性焦慮”。

當他們扭頭或坐起來發現爸爸媽媽就躺在身邊時,就會感覺到睡覺或者玩都是處於安全的狀態。

這與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相處時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是密切相關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睡醒後出現大哭不止,有的寶寶睡醒後會開心的笑。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很多父母會認為陪孩子一定要跟孩子做點什麼,其實不然。

瑪麗·愛因斯沃等設計了陌生情境測驗( strange situation test),實驗的情景是將10~24個月的嬰兒與母親的分離,再與陌生人在一起,並以此來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

研究發現

母子依戀的型別分為以下3種類型:

安全型的依戀關係:當與母親在一起時,嬰兒喜歡與母親親近,但不總是靠在母親身邊,而是放心的玩耍。當母親離開時,他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痛苦;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接近母親,尋求安撫,並很快恢復平靜,繼續玩耍。對陌生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和怕生,但也會表現出試圖接近和友好的態度。這類嬰兒的母親平時往往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迴避型的依戀關係:當母親在場時,嬰兒很少理會;當母親離開時,也莫不關係。當母親再次回到他的身邊時,迴避與母親的交往。對待陌生人甚至比對待母親的迴避要少。矛盾型的依戀關係: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極為痛苦;而當母親回到身邊時,又拒絕與母親接觸,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是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這類嬰兒在實驗中哭得最多,玩得最少,對陌生人也難以接近。

要讓嬰兒能獲得安全依戀,養育者必須對寶寶的需求很敏感,並很有耐心!

陪孩子,重點在孩子

如果孩子需要你參加,他會用言語或者動作體現出來,或叫或拉,這時父母就及時參與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去;

如果孩子能自己玩,父母完全可以坐在旁邊欣賞或者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其實孩子只要能夠聽到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哪裡,他們就會產生安全感,不會害怕。慢慢的,孩子的安全感得到發展和提高以後,就會學會獨自玩耍。

安全感的建立:

一方面,儘可能的多和孩子在一起玩耍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並且讓孩子知道父母就陪在身邊,讓寶寶知道即使自己玩的時候,也是安全的。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從嬰兒出生就開始的過程,他們對於“與父母之間的安全距離”也會隨著成長而增加,這也是他們逐漸獨立的表現!

另一方面

分步驟做好分離鋪墊工作,不要讓孩子感覺會“失去”爸爸媽媽的依戀關係。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你去做什麼,多久回來,並且一定要按照承諾回來,如此經歷幾次以後,就會知道爸爸媽媽不會離開他,也就會放心了。

要注意的是,這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儘量在寶寶能自己玩的時候,不過多幹涉他,鼓勵他自己玩。當寶寶自己玩得很專注時,我偶爾離開一會兒,他也不會纏著我。

嬰兒期的寶寶,什麼事都想自己做做看,當知道自己的力量做不到時,寶寶自然就會用目光和表情,併兼用聲音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請求,他們會想辦法要求爸爸/媽媽幫他做。

比如說,寶寶用“啊”、“啊”的聲音來吸引媽媽/爸爸的注意力,當然這種行為是建立在信賴和信任關係上的,寶寶知道媽媽/爸爸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最後,希望各位父母都能擁有一名“睡醒了可以自己玩”的安全依戀型寶寶!

參考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周念麗(著)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懷孕生子這麼辛苦,養孩子太麻煩,我決定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