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家寶寶三歲半,男孩,目前都是自己玩或者和家長玩,在幼兒園主要黏著老師玩,週末帶他去找小朋友玩,他就說要躲開,跟她們不是好朋友,不和她們玩。即使別的孩子找他玩,跟他示好,他也躲著,不願意互動。放假了他說只想老師,不想同學,感覺他還沒有渴望友誼的意思。是不是他渴望友誼的時期還沒到?
另外,我家孩子吃飯慢,老愛吃著吃著就跑去玩,我就假裝跟他搶飯吃,說:“媽媽可以分享你一點的飯菜嗎?” 他說:“很抱歉,不可以分享。”然後他就繼續吃飯,等他又想跑去玩了,我又問他可以分享他的飯嗎?他拒絕,又繼續吃,雖然這個方法能讓他多吃點,不會沒吃完就跑了,但是我發現他不願意分享好像也是個問題,不利於獲得友誼。我該怎麼引導他分享呢?
回答:
那孩子扎堆跟其他小朋友過多的交往交流,可以使孩子的交往模式更加豐富,可以使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也可以使孩子獲得友誼,提高孩子的社會效能力的發展,也可以豐富孩子的心智模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也使得孩子更加的獨立,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那孩子的社會效能力的發展,包括孩子們跟群體的一個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孩子不想跟其他的小朋友玩,不想加入群體的原因是什麼呢?然後我們那個可以分析一下,那第一是不是孩子很少接觸群體,然後所以不太想進入群體呢?那第二是不是我們陪伴的孩子比較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孩子對我們是非常的黏,而不想進入群體呢,那第三每一個孩子氣質型別不一樣,那孩子能進入群體,但是會比較慢,那第四那可能在孩子之前在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的過程,發生過沖突,沒有解決好,那使得孩子對這個群體有一些恐懼不想再進入呢。所以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不想加入群體的原因是什麼很重要。那當我們把這些原因找到了之後,我們就能夠找到幫助孩子的的這把鑰匙,能夠很快的幫助孩子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比如說孩子很少接觸群體,那我們就帶孩子大量的接觸群體就可以了,那把孩子帶入到群體之後呢,我們不要把孩子一直往人堆裡面推,說快去玩快去玩,你看那個誰哥哥也在玩,那個妹妹也在玩。你也快去吧,不要黏著媽媽了,這樣的語言呢,那其實更多的是我們拿走了孩子的自信心,我們更愛別人的孩子,我們在拿我們自己的孩子的短板跟別人的孩子的長板在比較,那其實是也比較影響我們親密的關係的。所以孩子不管是什麼原因,在進入群體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要一開始的把孩子往人堆裡面推,我們再把孩子帶入到群體之後呢,我們可以先跟其他孩子玩,然後自己的孩子可以跟在我們的後面,慢慢帶動著孩子適應,這個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所以在幼兒園裡面老師也可以先給孩子找一個固定的玩伴,找一個好朋友慢慢呢,嗯,從一個發展到兩個發展到三個。我們也可以邀請好朋友來我們家裡面做客,那對於現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孩子的社會效能力比較單一,經驗也比較單一,所以呢,所以我們就先邀請一個小朋友做客,讓孩子站在一個主動的一個角色上,那邀請了其他小朋友來家裡面做客之後,我們要跟我們自己的孩子商量好,哪一些玩具是給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的,哪些玩具是你不想分享的,那我們把它收起來,那你拿出來的這些玩具那就是要跟所有的小朋要跟小朋友分享的,那到時候就會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衝突,所以在家裡面我們可以先邀請這樣一個固定的玩伴一個月兩個月,然後這樣進行然後再邀請第2個孩子加入,時間長了,孩子在面對更多的不同元素的孩子的加入。我們需要跟孩子一起迎接客人和照顧客人,和媽媽一起出去買水果,然後一起洗盤子,一起一起來收拾屋子,準備迎接我們邀請的客人,那在客人走了之後呢,我們一起來收拾屋子啊,一起來幫助媽媽打掃屋子,所以這是一整系列的一個完整的一個過程,帶著孩子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