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年來,對加強保護兒童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大,人們對童年創傷經歷對個體終生的影響的認識也越來越多。的確,童年無疑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保護童年,就是保護未來。

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來自父母的傷害

很多人都曾經歷了來自父母的情感虐待,而更讓人擔心的是,對許多人來說這些虐待甚至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許多父母認為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管教孩子。讓我們看看它們具體有哪些:

1.貶低

把孩子與另一個孩子進行負面比較也是如此,像是“你為什麼不能像埃文一樣?他就很懂事”。這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虐待,而且會導致孩子總是拿自己和同齡人比較,並認為自己不如別人。

2.責備

孩子犯錯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是,在現實中,許多家長不僅要給孩子上一課,還要責怪和斥責孩子:“你這個笨蛋!我早就告訴你了!”所有這些都讓孩子感到羞恥,以至於他/她很難維護自己的尊嚴。

3.蔑視

蔑視和嫌惡的表情傳遞出的是百分百的拒絕。那些輕蔑的表情(通常是冷笑或揚起上唇)——尤其是那些對孩子很重要的人做出這種表情——可能都會讓孩子感到強烈的羞恥感、難受和受到冒犯。

4.羞辱

正如格申·考夫曼在他的《羞恥:關懷的力量》一書中所說:“沒有比一個強大、權威的人羞辱我們更丟人的經歷了。”

哦,還有更丟人的,那就是這一切還被其他人看到了。

5.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恰當的期望應該是讓人變得更好的,而不是讓人喪失動力。有些父母會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對孩子一再苛求。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可能會讓孩子長期超負荷地奮鬥,筋疲力盡地追求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格申·考夫曼認為,當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真的無法達成父母的期望的時候,他/她會重新審視自我。這是一種痛苦的、自我束縛的審視。

總之,當父母的期望如此苛刻,即使孩子原本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也會因為壓力和疲倦而自我消耗,進而導致這個目標變得更難實現。

來自其他人的傷害

除了來自父母的傷害,情感虐待也可能來自其他身體虐待、長期被忽視以及被遺棄的經歷。研究表明,羞恥感是受虐兒童的一種高度特徵性的情緒,這使他們輕視和貶低自己,認為是自己招來了虐待。這些人也更容易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這種信念還經常被帶入他們成年之後的關係中。

此外,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遭受虐待的人很可能在成年生活中再次受虐待,特別是女性。在一項著名的調查中發現,72%在童年遭受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的女性女在成年後也經歷過暴力。

一般來說,那些經歷過任何形式的虐待或忽視兒童的人很容易再次受到傷害,這裡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自我意識受損

健康的自我意識能使人們透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正確判斷自己對某一情況的感受。自我意識受損的人容易上當受騙,很容易被他人操縱,他們可能無法與其他人建立適當的界限,包括他們的伴侶。

此外,他們可能難以向他人尋求幫助,難以建立可靠的關係,也難以利用現有的資源來支援自己。

2.逃避

逃避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減輕情緒上的痛苦。與逃避有關的一些嚴重的問題包括藥物濫用、強迫性的高風險行為、飲食失調和自殘。

最常見的一種逃避方式是分離——一種從虐待和痛苦中“逃離”的方式。很多受虐兒童在長大之後說他們能夠讓身體麻木,或者在受虐時讓意識脫離身體,“旁觀”這一切。然而,分離可能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增加受虐者否認自己經歷可怕事情的可能性。雖然受虐者本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虐待或其後果,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她沒有受到傷害。

3.認知扭曲

如果你在童年時遭受虐待或忽視,你可能會懷疑周遭的一切。因為你曾面對傷害無能為力,所以你可能會低估自己在應對危險時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弱小的,甚至無法保護自己。

4.自卑

在前文提到,那些經歷過童年暴力或目睹父母間暴力的女性,成年後可能再遭到虐待,部分原因是她們可能更加自卑。

5.將暴力行為日常化

從小經歷父母的精神或肉體虐待的孩子,在長大後可能會認為暴力行為是處理衝突的正常反應。他們也可能會把自己所經歷過的暴力,施加在其他人身上。

6.被背叛的創傷

當孩子被一個他/她本可以信任的人背叛,例如被父母、其他親戚或老師虐待,這些被傷害的早期經歷干擾了孩子選擇可信任的人的能力,比如無法解讀潛在的危險訊號。

此外,有信任缺陷的人可能會經歷以下情況:1)自我保護的能力有限,2)無法結束身體或情感上的虐待關係。

兒童性虐待

雖然所有的虐待都是巨大的傷害,但兒童性虐待尤其嚴重。兒童性虐待對受害者的人格形成、自我保護能力都會造成影響。

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往往無法很好地保護自己,這是因為這種虐待的後果對年輕女孩或男孩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認同都是毀滅性的。而且,這種創傷使他們很難相信自己應該得到保護和尊重。

忽視

情感上的忽視一樣會產生負面影響。當父母不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反應時,就會發生童年情感忽視的情況。儘管父母會照顧孩子,但還有一些東西是缺失的:父母不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研究表明,童年的被忽視增加了一個人在成年後遭受親密伴侶暴力(IPV)的可能性,有兒童期忽視經歷的人被發現更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遭受伴侶的精神虐待。

這些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需要可有可無,自己的感覺無關緊要,或者自己永遠不應該尋求幫助(因為這被父母說是軟弱的表現,或者因為孩子內心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往往會經歷不必要的內疚、自怨自艾、自信心低,或者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想想這段經歷怎麼讓你在成年後容易受到其他人帶來的情感傷害,因為他/她似乎信守承諾,讓你得到了父母沒有給予的愛和關注?還是因為你對伴侶的期望和要求太低了?

綜上所述,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歷的傷害,都會長久地、廣泛地改變他們的人生,如果你是曾遭受傷害的一方,你可以透過自我調節、尋求親友支援或尋求專業幫助的方式,消減這些傷害帶給你的影響;如果你是一位家長,請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孩子,並從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保護好他們。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爸爸親自給女兒改變髮型,雖是一名“理髮師”,但成果令孩子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