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孩在國際學校上學,英語課不敢開口,回來作業都不想做,只等家庭輔導老師!”
馬星星之前較少做知識類的主題,但有蠻多個家長問起,有兩三天甚至連續遇到好幾個類似的問題。
按照常規的正規化,我們看到問題,分析,然後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國際學校、開口說英語、做作業、輔導老師
問題在哪裡?它們之間的關聯又如何?
不敢開口的現象:
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讀國際學校,且不說學費,光是適應,就是個問題。
小朋友的學習內驅力不比成人,沒有明確的目標感。
當他們上全英課的時候,遇到不懂的,自己說不出來的,然後說出來還發現是自己發音有些“奇怪”的時候,就會有挫敗感,且不能在短時間內連續地克服這種挫敗感。
我見到過一個小朋友,3年級的時候,上機構裡的英語課,不懂的時候就躲到教室的窗簾後面。
我當時正好在與另一位家長聊事情,看到之後同其他家長和老師一起去做工作,許久,最後都不太記得用了哪種法子,才讓他鑽出來。
出來之後他也不想再上那節英語課了,無論外籍老師用什麼玩具來哄。
關聯就在於:
這種挫敗感當然也會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影響做作業的效率。
有時候孩子做不出來,家長就會請家庭教師,但是家庭教師是個雙刃劍。
除了一些無良的,直接幫小朋友做作業的極端情況不說,有些時候孩子會因為作業難度而將工作交給家庭教師。
而且當挫敗感來襲的時候,孩子這方面的問題會進一步加重。
久而久之,形成依賴,以至於逃避。
那麼,家庭輔導等工作如何沒有在正確的路線上,會適得其反,產生負面的作用。
--------------------------------------------------------------------------------
插播
家庭教師之挑戰
我家訪過的某個家庭,小朋友5年級,國際學校上學,性格不錯,從小便體現了高情商的特質。
但是高情商的特質卻給家庭教師帶來了挑戰:
老師反饋孩子聽話,好帶,給什麼做什麼,但家長反饋說孩子課後總不做作業,無法完成學校既定的任務,家庭教師沒來自己就不做。
調研之後發現,出現上述情況有三大原因:
第一,家教老師與孩子關係處得不錯(不否認有商業的目的);
第二,孩子不願意為難老師,所以每次老師在場的時候就比較順從,走後就變樣;
第三,學校學習難度大,加劇了孩子在兩個場景下(有家教老師與沒家教老師)的區別。
因為孩子高情商,所以老師只看到了表面——與孩子之間嘻嘻哈哈,回到之後卻遇到了家長不一樣的反饋。
--------------------------------------------------------------------------------
所以如果有機會深度接觸老師,要利用一些機會來解決孩子學英語的問題。
總的來說,孩子是沒有興趣,沒有信心。
同時因為上述深層次的原因,使孩子自己在家庭老師、學校及家長三者之間周旋,將問題埋得比較深。
解決思路: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給出非常直觀的訴求,比如說“想要提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諮詢師朋友也說了,現行市面上沒有直接提升積極性的,一般是從興趣入手,有了興趣積極性就自然來了。
補充:而且這種興趣要比孩子平時吸引到他的事情,比如玩遊戲等,要強。
對於英語學習,或許從成就感帶入,或許從語境上入手等等。
所以這個問題,雖然有表、深兩個層次的根源,但解決起來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提升孩子英語學習的興趣,以提升學習積極性,從而獲得從積極性到興趣再到積極性的正反饋。
解決方案:
既然孩子是在國際學校的全英環境,但又苦於周邊的難度太高,那麼可以在家中嘗試營造類似的環境,從易到難,逐步帶入。
有條件的話最好是利用親子時光,但對家長的英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也可以在家中開辦一些迷你的“英語角”活動,讓其他家庭的小朋友過來玩耍,然後請他們一起說英語。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的對話難度不大,而且還可以輔以家長的引導。
如果上述兩項不好辦,就只能考慮請家庭教師了。
但我建議用co-teach的授課流程:
1)將課程分為前後兩段,前一段兩名老師co-teach,包括主講老師與助理老師,後一段主講老師獨立進行(價效比比較高)
2)主講老師每次課給一個主題,由易到難,同孩子、助理一起進行對話。主次之分是:主講與孩子對話的時候,助理幫助孩子進行句子與單詞的替換,同時輔助糾正發音,反過來助理也可以主導對話,而主講來做輔助。
3)後階段只剩主講老師的時候,從單詞入手,講解如何背單詞,包括聯想、諧音以及圖形等。
對於co-teaching的階段,應該選到好的主題,但是否與學校課程同步,值得商榷。
到了後階段,因為學生的積極性一般會被帶起來一些,那麼為了穩固這種勢頭,建議老師:
1)上課配帶膝上型電腦或者平板,
2)採用“單詞-->記憶法-->句子-->場景”的順序,
3)結合一些不錯的網站找圖片或者短小影片輔助上課
下面放一個小例子,應該都能看明白:有東西嵌進去之後,就死摳不出來了,那麼是嵌到雕像裡面了。
是不是很有觸感?而且是諧音法。但這個詞小學應該還未涉及,只是舉例說明
有時候,一張圖能說明一切。
比如scene與view的區別,上cn.bing.com,搜尋“scene, image”,以及"view, image".
image是圖的意思,當然還有cartoon(卡通圖),或者sketch(素描圖)等等。
scene,一幅幅的畫片
view,景色
都有景色之意,但用得更多的,比如什麼海景房啥的,就真的只用view而不是scene,從圖片裡就能看出。
scene的話,可以再結合句子,可以說:
As I look back , scenes of the past leap before my eyes.
“當我回首,往事歷歷在目。”
是不是很美?自己贊一個。
如此,學習的興趣將會被多元的刺激所帶動,從而提升學習積極性。
為什麼在家中?
看到這裡有朋友會問了,既然說到老師的上課方法,為什麼要強調在家中。
其實在教室有教室的好,在家中也有不可取代的效果,這個問題真正回答起來可能要另作一文,但簡單來講有如下原因:
1)家庭環境是孩子一生當中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環境,哪怕之後住校,也都只是後天的影響而已
2)因為第1)點,老師在家中能改善孩子的學習習慣,那麼其作用甚至可以等同於父母在學業上對他們的影響,畢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一直將英語等學科一直教下去,直到大學甚至往後
3)在家中除了解決學習問題,還可以一邊教學一邊觀察孩子其它的特點,找出與學習相關的來做進一步調整。當然這對老師的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4)即使放在課外輔導機構,也最好不要採用一對多的形式。因為那樣又有使孩子陷入對比從而喪失自信的風險。
綜上,在英語這一科當中,我介紹了一個小的“教學手段”,從點到面,由淺入深地分析如何解決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學習積極性的問題解決了,在學校中一定會有更強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