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為世界貢獻了一句話:人可以被消滅,不可以被打敗。勇氣比知識更重要。如果某個孩子勇敢地向一切障礙、挫折或災難說:人可以被消滅,不可以被打敗,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著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著未來,關注著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條漫長的道路。
當然,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只體現在身體上和智力上,也體現在心理上。一棵小樹苗,只澆水施肥而不見陽光就難以長成參天的大樹。尊重對於孩子,就好比陽光對於小樹苗一樣。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無法長成父母期望中的參天大樹的。
心的高度影響跳的高度,教育孩子時要培養他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自我設限的高度。只要他的意念不屈服,他就有可能突破障礙、恐懼,達到自己心的高度。
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綜觀全域性,以宏觀的眼光考慮大事,也能通曉利害的關鍵所在,胸懷寬廣,不囿於蠅頭小事。讓孩子專心致志地埋頭於手中的事,而不為無所緊要的事情所困擾、打斷,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豁達。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長教育孩子時要真正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然後再給予。千萬不要盲目追求虛名,看到別人給孩子什麼就給自己的孩子什麼,很可能那並不是他所需要的。
當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時,要讓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很出色。而事實上,每一個人,至少有七種基本的智力方面的技能,如:數學邏輯、語言、音樂、空間、身體動覺以及兩種型別的個人理解力,即我們理解別人以及處理自己的夢想、恐懼和煩惱的能力。或許孩子不喜歡寫作,卻可能在設計上很有天賦或者有能言善辯的口才。
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看得過於弱小,因為沒有哪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是弱小的。在成人的心中他們或許只是孩子,力量微不足道,但在他們自己看來,自己和成人無所區別。這就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強。
對權貴和名流的盲目崇拜,只能給孩子帶來兩種結果:對自卑心的安慰和對自尊心的褻瀆。所以,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自信心與健全的人格會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只有會尊重自己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人在沒有壓力的時候,就能輕易地做好一件事。而當人被壓力包圍時,一件很簡單的事也會被自己弄砸。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應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而應讓一切自然和諧地發展,並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快樂。
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能重新開始,不能從頭改寫。為過去哀傷,為過去遺憾,除了勞心費神,分散精力,沒有一點兒益處。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時,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過去的錯誤,尋找原因,並從錯誤中得到教訓——然後再把錯誤忘掉,重新奮起,積極地去做下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希望在未來。
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當他們受到傷害時,都期盼著得到父母的愛。所以,父母無論工作多繁忙,生活多不順心,在孩子面前都要剋制,都不要傷害心靈。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戰勝困難的心理支撐。有了這種支撐,就不會感到孤單,就不會失去自信,就能給孩子以信心和力量。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安全感,做孩子心目中的保護神,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成為他不屈的信念和依靠。
高高地舉起你的左手”,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一片陽光雨露般的愛心和由愛生出的技巧。被重視、被關愛是一種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對成長期的孩子尤其是這樣。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掌握愛的藝術,給孩子以尊重、信任、寬容和一個愉悅的心境。一個不懂得適當表達愛的家長可能會毀掉孩子美好的明天。
當孩子心中懷有怨氣的時候,父母沉默有時能夠幫孩子更好地發洩這種怨氣。有時,父母也要做子女的聽眾,把子女的話聽進去,不僅是尊重兒女的表現,也是進一步溝通的必經之路。
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真實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培養孩子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自己先改變,自己先做好自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無論是逆境還是坦途,父母總是默默守候我們的人,同時也是我們的啟蒙者、我們一生的老師。
話雖不長,但卻用最直白的語言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很多時候,父母的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當然了,這裡有個孩子意願的問題,如果孩子喜歡一件事,家長努力去說明孩子完成目標,這種家長的付出和我說的望子成龍不是一個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龍,父母儘量支援是沒有問題的!
說到這裡多多少少會出現這個概念:“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不應該只站在家長的立場,以批判的言語來教育孩子,還應該在批評之後,給孩子講述道理。同時也不要老是拿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需要具有耐心,給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
在言傳中,以理服人才是最好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還應該讓孩子瞭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另一方面,家長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孩子在成長的時候,會像身邊的人進行學習,而家長就是最好的學習物件,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深深地記在心裡,會被模仿的。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就先成為這樣的人。這也就是好多幸福的和諧的家庭裡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就會好很多。加入真是教育孩子,做父母的先教育自己吧!你有勇氣去改變的話,孩子們也會學到的!
孩子的教育對父母來說更是人生的重大任務,卻也要小心,莫培養出骨子裡沒有教養的孩子。心理學家認為,骨子裡沒有教養的孩子,普遍具有這三點特徵。
說話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自私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他人利益擋在自身利益前面時忽略“他利”的現象。不過,過度的自私就偏向於一種病態的心理了。
凡事都要考慮他人,是氾濫的善良和對自己的殘忍,而凡事都不考慮突然,是過度的自私、任性妄為的體現。
教養,指一個人文化品德的修養,那些說話做事從不考慮他人的孩子,在小時候可以說是“童言無忌”,長大之後,就是自私自利了。
社交心理學認為,朋友相處,是情感的交流與利益的互動,如果在與朋友相處時隨意貶低他人,用自己的長處輕蔑他人短處,利益與情感的天平只會失去平衡。這樣的孩子,通常不會有多少真心朋友,其身邊的人也只是看中其身上的某些利益罷了。
雙面性格,這裡的雙面不全是雙標,指某些人踩高捧低,當面一套背面一套的性格,即“兩面三刀”。無論在學校還是公司,與自己打交道的圈子裡總有人當面誇你足智多謀、花容月貌,背後卻與別人誹謗你粗鄙不堪、東施效顰。
其中有虛榮心與嫉妒心理的過度作祟,可以說是最令人厭惡的行為,最無教養的體現。陽奉陰違的小人行徑,容易被發現,然後讓周圍人退避三尺。這種特徵在發現時應儘早阻止與改善。
透過心理引導,不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雙標的行為,讓易模仿周圍環境的孩子意識這是錯誤的,便能規避這種毫無教養為人不齒的行為。
總向他人傳遞負面情緒,人生並非每一步都是陽關大道,坎坷與痛苦造成負面情緒才是常態。但有的人卻成了負面情緒的散播器,是他身邊人痛苦的存在,是沒有教養的體現。
眾所周知,情緒具有感染性,他人一個不屑的眼神就足以令你懷疑自己哪裡做錯、哪裡有不對勁,隨之自己的情緒變得沮喪。
朋友是分享開心與難過的伴侶,可過度的釋放負面情緒只會讓朋友感到乏力痛苦,對你避而遠之。他人不是垃圾桶,不是倒苦水的固定存在,若發現孩子有這樣的情況時,需要告訴他難過之事7分記心中,3分說出口。
沒有把你打倒的磨難,在日後都會助你成長”。對於孩子而言,懂得心懷無奈與痛苦並內化為邁向明天的動力,才是最有教養的體現,亦達到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高水平。
骨子裡沒有教養的孩子是為君子所厭惡之人,生而為人,要謹記,以微笑報以世界,世界才會以微笑報以你。
《會賺錢的媽媽》的作者克里斯特爾·潘恩說:父母的生活理念和慷慨奉獻的精神,對她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沒有他們的言傳身教,她將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克里斯特爾·潘恩的父母一生都熱衷於公益事業,他們經常給各地的傳教士提供幫助、捐款修繕當地的教堂、無條件的幫助鄰居等等。
而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克里絲特爾,她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幫鄰居的阿姨帶孩子、倒垃圾、打掃衛生。
當她長大後,透過自己的努力,資助了一百多位米尼加共和國的母親和孩子,因為她的幫助很多家庭過上了相對幸福的生活。
孩子,有時候真的是父母的照妖鏡。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那麼孩子差不多也就是什麼樣。一對充滿愛的父母,養成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樊登老師在他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影印件”上的資訊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錯。
東野圭吾《惡意》的男主野野口因受父母的影響,從小被教育看不起破爛街區中的鄰居,最後因嫉妒,而殺死了自己的好朋友,並且設計把一切罪過嫁禍給他的好朋友。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過:“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父母的修養裡,藏著孩子的未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孩子的身上。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是個勇敢正直的人,首先父母得當一個勇敢正直的人,如地鐵裡的爸爸、克里斯特爾·潘恩的父母。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一點一點無聲地改變自己,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觀點運用到教育上一樣適用。
當我們想要塑造孩子的人格時,父母先要嚴謹自律、自身端正,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薰陶孩子。久而久之,即使父母不說教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品質優良。
俗話說:“孩子的教養,父母的修養。”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表現出來的是父母的修養。教養,是評判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水準。
比如,食不言寢不語,吃飯不吧唧嘴,不大聲講話,不大聲放音樂,這些大抵是家庭環境下比較容易養成的習慣。
沒錯,家教就是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習慣。父母進入子女房間前輕叩兩下房門(關鍵詞是“輕”和“兩下”),久而久之,子女在家庭外,社會中,大多也會保持這種習慣,這就是好的家教。
一次禮貌的讓座,一句貼心的問候,一身整潔的衣服,一手端正的筆跡,都是孩子教養好的表現。一個好的家庭門風必然養出有氣質、有教養的孩子。
沒有教養的人,都有點共性: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愚昧無知卻覺得自己滿身是理,從來分不出究竟是什麼場合,明明讓人鄙視到腳後跟了,卻還想要在人前爭臉。教養這回事跟有錢或者沒錢關係不大,更多的應該是跟家庭有關,跟父母家人有關。窮養富養,都不如有教養。
窮養的孩子可能吃苦耐勞;富養的孩子可能見多識廣;愛養的孩子,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缺乏安全感。但無論哪種養成方式,其實最核心的,是教養。
即使你在有錢的家庭長大,即使你在最牛的學校上學,沒有了基本的教養,這些外在條件不但成全不了你,反而更容易將你和身邊的人,區分開來。
頭等艙上也有沒教養的行為,偏遠鄉村的人們也知道禮義廉恥。一個人的教養裡,隱藏著他的命運。人生路上,你最終能走多遠,教養說了算。土豪之所以土,是因為他的眼裡只有自己。貴族之所以貴,是因為他的眼裡容有別人。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一個人的教養如何體現?”裡面有一位的回答我很認同:跨階層之間的互動特別能體現教養。
因為階層雖然客觀存在,但有教養的人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而欠缺教養的人則會因為階層不同,把人劃分三六九等。
像服務員上菜時,孩子將菜湯潑到服務員身上,然後笑嘻嘻的說是為了好玩。這時孩子的母親不僅沒有歉意,反而說:“你自己洗洗不就行了麼,”轉頭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像她一樣,當個服務員。”
像出門坐車時,後面的小孩用力地踢你的椅背,實在受不了,轉過頭去微笑著說:“小朋友,能不能不踢凳子了?”
小孩倒是安穩了一會兒,反觀她的家長卻說“她只不過是個小孩子,你跟小孩子瞎計較什麼?沒素質!”
父母自身都不具備的教養和素質,又怎麼能指望他的孩子會有呢?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冰雪聰明的父母,父母心裡必須跟明鏡兒似的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前幾天在超市,看到有人在促銷水餃。有人路過,服務員問要不要試吃一下,大多數人直接無視連擺手也懶得,可有一個小女孩卻耐心聽完,說了一句,不好意思,姐姐,我對海鮮過敏,不能吃,姐姐再見。女孩的媽媽在一旁,溫柔地笑。
有教養的孩子,身後一定站著通情達理、為人處世分寸得當的父母。禮貌的家長帶出的孩子不會無理。謙讓的家長帶出的孩子不會蠻橫。一切的行為最初都有跡可尋。
不一定有學識的人就有教養。事實上,教養和文化程度或許有一定關係,但是知識會隨著時間淡忘,教養卻會永遠陪伴你。
其實,世間最真誠的教養,就是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不消費別人的痛苦,不給人難堪,不自私,不刻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多麼重要。
還有一種小孩子,家境還不錯,但就是眼皮子淺,看到別人的東西就特別眼饞,總想著佔為己有,偷偷的藏起來或者用威脅、誘騙的手段搞到手,這樣的行為特別會為孩子教養減分。而對自己的東西就緊緊抓著不放,連一塊橡皮都不願意借給別人。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做人要遵守基本的準則,對於某樣東西如果真的想要,就告訴父母,父母會盡量滿足你。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些細節可能家長和孩子並不在意,但在外人看來,卻十分刺眼。
避免這些不經意的小細節,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一些規矩和道理,讓孩子變得更有教養。這些良好的教養將會保護孩子走好以後的人生路。
一個家庭,什麼時候最幸福呢?當然是父母平安,孩子有出息,才是最幸福。幸福的家庭,並不一定很有錢,因為太有錢的家庭,往往會出現敗家子,或者因為錢的事情,和親戚朋友不友善,處處都要提防著被人算計,還要預防盜賊。
當然,幸福的家庭,不一定是非常有地位的家庭,他們可以很普通,或務工,或務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有歡聲笑語,有笑臉相迎。
一個家庭,如何才能創造幸福?一方面是大家努力賺錢,另一方面是努力提高教養。有時候,教養比錢更重要!教養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在一個人的言行和習慣之中。一家人的教養,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教養的集中體現。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湯。”只要一個家庭出現了一個沒有教養的人,那麼一家人的形象都毀掉了。
李嘉誠曾說過:對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們成人後,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才是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李嘉誠自幼家境窘困,連小學都沒讀完,所以為了能夠做一個更加成功的人,他積極學習,勤奮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李澤鉅和李澤鍇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學習也很自覺勤奮。
在李家兄弟的童年時期,每天晚上,辛苦了一天的李嘉誠都會坐在書桌前閱讀、自學外語。
每逢星期日,李嘉誠就會帶兄弟倆一起出海游泳,而游完泳後,必定要給他們上一堂嚴肅的國學大課。他會拿出隨身帶著的《老子》《莊子》等書,一句一句讀,然後再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兒子聽。時間一長,李澤鉅和李澤鍇記住了那些傳統的做人準則,比如誠實,比如信義。
畢業了別找靠山,有本事自己創業去。事實證明,李嘉誠的狠心是正確的。後來,李澤鉅和李澤鍇都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然而當他們想進入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時,父親卻對兒子們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
兄弟倆愣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有那麼多公司,就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斬釘截鐵地說:“別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就是有二十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再次離開了香港,來到加拿大,白手起家,一切從零做起。對兒子們,李嘉誠是慈愛的,他的慈愛基於任何一個父親的本性;而對於兒子們的成長與培養,李嘉誠是清醒且絕情的,他的這種清醒與絕情是掩藏於大愛之下的教育思想的深度與深刻,這種深度與深刻尤其讓人敬佩。就像李嘉誠曾說過的話: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一個人的修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家庭的薰陶,一個人的福氣除了受先天家庭的影響,更大程度上來自於自身後天的不斷修為,只要心中有正念,在為人處世之時有好的發心,不斷歷練自己的品性,相信福氣會不請自來。
《朱子家訓》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前人總結的經驗之談,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子孫即使再愚昧笨拙,也要督導勤讀四書五經。日常處世,為人務必要老實淳樸。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不可貪圖意外財物,不能嗜酒過度。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產生奉承討好的態度,是最為可恥的;遇到貧窮卑下的人就顯示出自滿驕傲的態度,真的是下賤到極點。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向別人施予恩惠,心中不要念念不忘,接受別人的恩惠,就要牢記心中。無論做什麼事情,應當留有餘地,一旦遂願,不應繼續索取。他人有可喜可賀的事,不要心生妒嫉;別人有災難或者困難發生,不可幸災樂禍。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一個家庭能和順相處,即使窮困到三餐不繼,也會享受無窮的天倫之樂。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嫁女兒不能索求大量的聘金,要挑選有德上進的好女婿;娶媳婦不要計較對方嫁妝的多少,要找賢良淑德的女子。這句話在今天仍然很有現實意義。
要想做有福之人,就要學會積累福報,就要心中有正念,善念,為人處世多為別人、為社會著想,其實你在成全別人的同時,成就了自己。
沒教養,這一特質是由家庭、家風的影響的,從父母那裡沾染的,孩子日漸長大,這不好的特質就像長在骨頭裡一樣,難以剔除了。
古語有言:子不教,父之過。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父親長期缺位,不是忙著在外工作掙錢,就是從不過問孩子的教育。
董卿說過:你現在忙著去掙錢,不好好管教孩子,等將來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
有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付出越多,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責任感越重。
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的開頭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麼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後就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小時候的教育在方向上即使只有細微的偏差,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很重要,因為父母是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人,也是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賴的人,孩子如何為人處世,都會以父母為榜樣,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可馬虎。
自律的父母 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董卿曾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自律影響著孩子的自律,父母刻苦努力,孩子也不會太差。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就得為孩子做好帶頭作用,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變得愛學習,而不只是對孩子進行無謂的呵斥。
只有父母真正做到自律了,才能讓孩子也成為同樣自律的人,自律的父母,往往更懂得如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充滿愛與溫暖、自由與尊重、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父母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地位或是多有錢,但一定是通情達理、有遠見卓識的,一個開明的父母擅於將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在孩子的成長中給予充分的尊重與自由。
父母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風向標,父母歪了,孩子也就朝著歪的方向去走,父母擺的正,孩子必也會學的正。
猶太教經典《塔木德》裡有一句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嚎叫。”在現實生活中,“和誰在一起”可以影響孩子的為人、個性、學習等成長軌跡,甚至決定了他的一生走勢。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ー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一一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說明了環境和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早也是最重要場所,是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最核心的社會支援子系統,可想而知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有多大。
文章寫到最後,我青苗最想說的是:成功家庭教育的要素是能夠將愛和權威兩種元素很好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孩子在家裡總有些敬畏,不是如同小皇帝似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就容易養成規矩。
愛是尊重、鼓勵、支援、傾聽、蹲下身子與孩子講話、從孩子的眼裡看世界。愛不是事無鉅細的包辦,也不是無時無刻的牽掛,通常我在進入工作場域時,家庭都被拋到了腦後,一忙起來甚至忘記自己還有個孩子要接。但是,愛一定是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要在他的身邊;你要支援他,幫他一起度過憑藉他的能力不能度過的難關。
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權威,愛很容易變成溺愛。權威在家庭的作用是為了維持秩序和規則,比如幾點起床、睡覺,不能做壞事等等。權威不需要擺著讓孩子生畏的面孔,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不能違反,違反的後果是很嚴重,這種後果不是父母強加的,而是自然產生的,或者是社會強加的。
家庭教育的原則要與社會生活原則相一致。“相一致”倒不是說要讓孩子去學會勾心鬥角的技能、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要讓孩子明白:回報要與付出成正比。沒有付出,就不要奢望回報;你不愛別人,別人沒有理由或義務去愛你;你不能奢望別人無條件地給予或奉獻。
有句話說得好: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爸爸是孩子人生的“導航”,爸爸的素質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高。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