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假期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放假前的晚上,而最痛苦的時刻莫過於開始上班的早上。
因為最幸福的是期待,最痛苦的是開始。
今天是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大家有沒有整理好心情,迎接明天的工作?
01
作為一個職場媽媽,假期結束意味著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變得有限,假期裡,我總想抓緊每一分鐘,給兒子最好的陪伴。
第一天,我坐在兒子書桌前,看著他一筆一劃地寫作業,給他講解問題,糾正錯誤,結果我們在爭吵中渡過了一天。
第二天,我徘徊在兒子房門口,給他端茶倒水,對他噓寒問暖,卻失望地感到他的不耐煩。
第三天,我回到自己房間,沒有了對兒子的過度關注,他反而輕鬆自在,偶爾跑來給我一個擁抱,我終於感到了和諧美滿。
昨天和兒子出門買東西,他開心地跑在前面,我慢慢地跟在後面。
望著他的背影,我突然發現,原來父母最好的位置,不是走孩子前面,也不是和他並肩前行,而是在遠遠的背後。
因為:
當我們站在遠遠的背後,就不會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許孩子成為自己;
當我們站在遠遠的背後,就能縱觀孩子所處時空的全貌,真正看見孩子;
當我們站在遠遠的背後,就不是在帶領,而是跟隨。
這是父母效能訓練督導安心老師《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的教育理念。
深以為然!
紀伯倫說,孩子的靈魂屬於明天,那是我們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退至孩子身後,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同時保有連線和支援。
如何做到關懷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導,讓我們跟著書本學習做智慧的父母吧!
02
觀察而不評價,給孩子一雙傾聽的耳朵
如果有一天,孩子哭著說作業太難不想學習,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幫他講解題目?跟他說學習的重要?還是安慰他不哭?
這些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安心老師《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列舉了12種阻礙溝通的迴應方式,分別是:
命令、威脅、指責、說教、爭論、分析、建議、讚美、安慰、嘲諷、追問、轉移注意力,並把它們形象地稱為“絆腳石”。
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傾聽,在心態上做到不評判孩子的行為,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況,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你才能真正瞭解問題,給孩子積極迴應。
曾經看過一期《少年說》,有個叫塗思睿的初一女孩讓人印象深刻。
愛好文字的她,喜歡用寫小說的方式記錄生活,從三年級開始,寫下了56本,累計30多萬字的小說,卻因偏科嚴重,被爸爸一氣之下全部撕毀。
即使這樣,她依然強忍眼淚,用輕鬆的語氣問爸爸為什麼。
可當她對爸爸說,害怕自己真的學不好數學時,爸爸一句“相信你可以”,讓本來還面帶微笑的女孩再也忍不住,轉身放聲大哭。
不是因為爸爸的粗暴,也不是因為那些無法復原的小說,只是面對女兒的擔憂和恐懼,爸爸絲毫沒有迴應,心裡想的始終是如何提高成績。
武志紅老師說:“無迴應之地,便是絕境。”
父母的不理解,是孩子心中最深的失望。
積極傾聽,同頻迴應,不讓孩子在心理上陷入絕境,比任何安慰,鼓勵都有用。
03
陪伴而不越界,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有人說,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的陪伴,但中國式父母有這樣一種“越界”陪伴。
自己冷時非要給孩子加衣服,所以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自己餓時非要讓孩子多吃點,所以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自己想孩子就要片刻不離地守在他身邊,所以有一種陪伴叫你媽覺得你需要。
這些常常被誤以為是愛的行為,其實是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孩子身上,侵犯著孩子的心理界限。
《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做的危害,沒有界限的愛會扼殺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阻礙孩子發展自己的力量。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馬舒雅就是這樣一位“越界”的媽媽。
因為擔心孩子磕著碰著,把客廳所有的傢俱都搬走,連餐桌都沒有,全家人只能坐在地上吃飯;
帶孩子外出,這裡不能碰,那裡不能沾,孩子對魚好奇,想摸一下,她都非常緊張地說不。
孩子在這樣的控制下,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在幼兒園不會跟小朋友溝通,不會自己吃飯上廁所,差點被勸退。
不可否認,馬舒雅是一位盡心盡力的母親,可這種為孩子負責一切的做法實在算不上成功。
木心說,母愛是一種忘我的自私。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想法替孩子決定他的事情,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完全沒有自主權,又如何成長?
安心老師說,最好的狀態,是我們愛孩子,責任留給孩子自己承擔。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長大,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04
無條件去愛,收回你的期待
養育孩子,是一段恩情,還是一筆交易?
如果讓大家回答,相信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可在行動中,他們卻不斷地強化著後者。
有人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可是他們卻用控制、預設和期望影響著孩子。
想想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好好學習,就給你買好吃的!”
“考得好,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有些父母不理解,這樣有什麼不對,一位爸爸曾問安心老師:
“為什麼不能獎勵?如果我的孩子在某個地方做得很好,我想送他一份禮物作為獎勵,難道這樣不好嗎?”
安心老師回答:
禮物的意義是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如果因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禮物,那麼這份愛就是有條件的愛,做到了才值得,如果做不到,就不值得。
說到底,所有的懲罰和獎賞都是一種操控,是想讓孩子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
《在遠遠的背後帶領》倡導「零懲罰、零獎賞」的養育觀,一切從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出發,用無條件的愛去養育孩子。
這樣才能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願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的期待不是孩子的枷鎖,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期待只與你自己有關。
停止期待,你和孩子都將獲得最廣闊的自由。
05
真實而不完美,永遠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
前段時間,鄭爽代孕棄養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自出道以來,鄭爽幾乎一直活在負面新聞和微博熱搜裡,爆粗口、懟媒體等奇葩言行已經讓人見怪不怪,而這次對待生命的冷漠自私更讓人氣憤不已。
托爾斯泰說:
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個自身有問題的父母,絕對不可能培養出來一個健康幸福的孩子。
有人說,做父母太難了,既要賺錢養家,又要照顧孩子,還得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榜樣。
即使明白所有道理,卻依然做不到完美,還是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
很多父母經常懊惱自己做的不夠好,其實大可不必。
托馬斯戈登博士說,比起完美,做真實的父母更重要。
《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一書中,安心老師也告訴我們要「內省不疚」:
可以不斷反省,但無需內疚。
也許你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但那不影響你們珍惜相處的每一個瞬間;
也許你偶爾會忍不住發脾氣,可下一秒你就會把孩子擁進懷中……
每個孩子,都有令人抓狂的時刻,每個父母,也都有狼狽不堪的時候。
但是那又如何,只要永遠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我們就會不斷進步。
春節假期結束了,但是我們做父母的道路還很長遠,願每一個父母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陪孩子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