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我們國人對子女的至高期望。
然而,期望與現實總是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曾經,我也是以這樣的態度對自己的孩子持有高度期望。並且對於自己的這種態度以及方式相當自信,站在很高的角度,冠冕堂皇的對孩子指手劃腳!
很長一段時間,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想要我的孩子成為一條什麼樣的龍!
與大多數家長一樣,對孩子通常的規劃就是: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的高中,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然後找一個好的工作……
這個話題在相當多的場景下,被我用自以為是的語重深長、淳淳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反覆的向他灌輸。
然而,我發現這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
雖然我的家庭氛圍比較和諧,但在“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作用下,自己對孩子也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在狀態恢復後,一句“我是為了你好”,成了我掩飾自己失控行為的萬能藉口。
因為喜歡跑步,所以頭腦清醒的時候更多些。在這個時候思考,很多糾結的問題會變得相對簡單一點。
關於孩子,作為家長,究意應該怎樣去培養,才能夠讓他成長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呢?
談孩子,首先要談自己!畢竟,他是你生命的延續,在他的身上,至少有你一半的基因!
所以,當你對自己真正的瞭解後,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了解孩子!
否則,你自以為完全正確的教育方式,只不過是在讓孩子重複你前半生的行為過程,而且無用的內容居多!
因為,如果你前半生的行為以及思考方式正確的話,你自己現在就不會有這麼多糾結的事情,你早就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了!
更何況,即使你的方式對你來說是正確的,但放在孩子身上卻並不一定會有相同的結果!因為沒有親身經歷的強迫性灌輸,是不可能讓孩子感同深受的。
在教育你的孩子之前,你是否回憶過,當你的父母在教育你時,你當時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呢?
你與孩子之間,同樣的模式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在“望子成龍”,而是希望孩子能圓自己從未飛起來的夢想!
我並非想單純指責我們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而是針對我們教育孩子的模式以及方向的偏執。
我們既嚮往西方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又陷在殘酷競爭的事實帶來的焦慮中!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我們家長教育孩子的偏執理念!然而,事實證明,在這種環境下,孩子除了從你身上覆制了焦慮與判逆,真正讓他成長的東西並不多!
跑的快不一定跑的穩,跑的直才能跑的久!
大環境下的教育理念以及做為個體的父母們的教育方式,無論給它穿上什麼華麗的衣服,都改變不了它偏執的事實:那就是儘可能的做到了讓孩子形成遠離自主意識的分裂模式!
抑鬱症,本是成年人的專利。而現在,卻下降到了孩子身上!
在一個應該享受成長快樂的年紀,竟然會生無可戀,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那就是在不該承受的年紀,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東西!
為什麼孩子把注意力從學習中轉移出來時,總喜歡把精力放在手機和電腦上?———想想你自己為什麼喜歡這樣做!
因為他們無法停止大腦的思考,無法感受內心的寧靜,無法與生命的本質建立聯接,所以才沉迷於從虛擬世界尋找短暫的放鬆感!這和癮君子的行為大同小異。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丟失了童真?
是什麼讓我的孩子遠離了快樂?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遠離了你為他設定的軌道時,你除了情緒上的強烈波動,可曾在自己身上尋找過原因?
此時,你最初的“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變成了“恨鐵不成鋼”!
這該怨誰呢?怨孩子還是怨社會?
在孩子心理過度的階段,任何問題的產生,都不是孩子的過錯,真正要負責任的,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充滿了巨大的智慧,然而我們卻總是在偏離了它本質的情況下運用它。
我來說一下自己對《三字經》開篇這幾句的理解:每一個孩子,在初長成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身上都洋溢著生命的本真,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是,雖然孩子有著相似的本質,卻會因為生活行為習慣的不同,而變得性格迥異!在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原本純真的性格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偏離軌道。而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在不脫離生命本質的基礎上,接受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符合自然規律的意識影響!這應該成為教育孩子不可妥協的基本路線,這就是'貴以專'的本意。
在堅持這個基本路線的原則下,開展正常的教育活動,孩子的成長才能夠步入正軌。雖然,社會以及學校一直也在倡導這種理念,但往往形式大於內容!
所以,反觀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是怎樣的呢?'現在爸媽對你做的一切,包括對你的要求,都是為了你的未來著想……'
你以為的未來就是孩子真正的未來嗎?
當然,這個出發點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並不知道,未來不取決於你現在做了什麼事情,而是取決於你用何種態度做現在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現在教育孩子最大的誤區!———總認為只要孩子現在做了什麼,將來就會成就他的人生!但事實證明,只有孩子理解了如何做好當下的事,他才會做好未來更多的事!他的未來與你現在強迫他做了什麼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當然,很多父母自己都沒弄明白“當下”的意義是什麼,他們又怎會教育孩子去理解什麼是“當下”呢?
如果你能夠引導和啟發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專注的學、在玩耍的時候盡情的玩,要比你強迫他一直的學,效果要好的多!
用未來的美好來向孩子表達現在學習的重要性,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告他這是一種可能,而不是一種唯一!
在孩子正在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階段,一定要引導孩子保持對自己內心的聯絡!這樣會讓孩子能以一個相對完整的狀態成長,而不是分裂的狀態!
唯有如此,當他向外探索和追逐時,就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迷失方向,精神崩潰!他將來的思維模式會趨於成長型,而不是環閉型!
“活在當下”才能與生命的本質保持聯接,擁有“當下的力量”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力量!它與你可能給孩子提供的金錢和權力不在一個層面。
前者可以讓孩子擁有應對人生所有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則只能給孩子提供一時的快感!
前者是“授之以漁”,後者是“拔苗助長”!
更重要的是,能夠給孩子提供一時快感的家長少之又少,更多的家長只好選擇“殺雞取卵”!
這就是我們孩子的真實成長環境!
所以,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