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說過有一句溝通的名言,“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生活中我們都想做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可是每一次我們與別人溝通時,你一句我頂一句,說著說著就像鬥雞一樣,最後不歡而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溝通的技巧,在溝通中“傾聽”可為第一技巧,在傾聽中巧妙地給予迴應,則是第二技巧。
如何巧妙呢?
樊登老師的一段影片,“如何高效溝通裡”有答案。
“不做任何評判,不要給對方下定義,不要急於引導對方,你為什麼不試試什麼呢?這種話你不要說,你就準確反映對方的情感,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很明白,他一步步地就跟你敞開心扉,覺得你尊重他”。
例子:
兒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爸爸: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敗感,你覺得讀書對你沒什麼用。
(父親沒有評判,甚至連反問都不是,而是怡情式的在說對方此刻的感受。)
兒子:學校的不一定都對我有用,你看喬伊現在修車的技術一流,這才實用。
爸爸:你覺得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父親依然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說出自己的想法,兒子就會與他辯論,一個想說服一個,最後達成的結果是跟你說也沒用)
兒子:嗯嗯,從某個角度看,確實是這樣。現在他收入不錯,可是幾年以後,或許他也會後悔。
爸爸:你認為將來他會覺得當年做錯決定嗎?
兒子:一定會的,現在的社會里教育程度不高,會很吃虧。
爸爸:教育很重要。
兒子:對,如果高中沒畢業,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學。有件事我真的很擔心,你不會告訴我媽吧。
爸爸:你不想讓你媽知道?
兒子:不是啦
爸爸:跟他說,其實也沒什麼,反正她遲早會知道。今天學校進行閱讀能力測驗,結果我只有小學程度。可是我已經上高二啦。
(講到這兒,父親與兒子已經敞開了心扉。說了自己的痛苦的根源是來自於,考試成績很糟糕。)
這一段對話中,父親什麼都沒做,只是一遍一遍講出了孩子的情感。而最後孩子卻主動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與父親做了真誠的溝通。
這次溝通的成功就在於,父親善於傾聽,而傾聽的技巧就是講出孩子的情感。這樣孩子覺得父親懂他,就願意跟他多說。
講出孩子的情感還可以怎麼用呢?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一書裡有這樣一段,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回答。
孩子:(看起來很焦慮)我明天要考數學期末考試了。
父母:a)放輕鬆。我相信你能考好。
b) 你要是早點多花時間學習的話,現在就不會發愁了。
c) 你聽上去很發愁啊,我打賭你肯定很希望現在考試已經結束,並且你也通過了。
毫無疑問,父母c的話孩子是最能聽進去的,首先我們先講出了孩子的情感,在情感上與孩子共鳴,然後在進行鼓勵。而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問這樣的問題時,常常會聽到很多父母這樣說。1.平時你幹嘛去了,現在考試了,你才知道忙啊。2.平時不用功,現在急也沒用。3.沒事,明天加油哦,一定要考個一百分回來給我看。
這幾種回答都跟父母a與父母b的回答有點相似,要不就是指責,要不就是盲目鼓勵,非但沒說到孩子的心坎上,還無形中給了孩子壓力。這樣讓孩子覺得你不懂他,跟你說沒用,你說的話他也不聽。
當孩子提出了問題或者煩惱時,指責與建議或者是鼓勵都不可取,而是贊同他的情感,讓他覺得你是真正地懂他,這才會產生有利的溝通。
看到這裡,我也終於弄明白,很多次我與女朋友交流時,她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生氣了,其原因是,每一次她在向我說她苦惱的事時,我總是從理性的角度,去給她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我的方法還沒說完時,她就不跟我聊啦,丟下一句:“你什麼也不懂,跟你說沒用”。
其實她只是在向我傾瀉情緒,說出來她會好受一點。而不是向我要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只需要好好傾聽,並適當地說出她的情感就行。
所以在生活中,若想要孩子與你敞開心扉地交流,想要討另一半歡心,只需要做到這兩步即可,一是傾聽,二是適時說出對方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