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

國慶小長假,正值小區對面新入駐的蒙臺梭利早教園招生試營業,經不住鄰居寶媽三番兩次的邀約,便一起帶著孩子去看了看。

不愧是知名的早教機構,試營業第一天就吸引了眾多的寶爸寶媽們前往了解。甚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看到了熟悉的朋友小毛。她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現在雙方父母四個老人都在這裡幫他們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說帶娃人手非常充足了。我看她諮詢的非常仔細,大有要報名的樣子,便問她:“你打算給苗苗報名呀。四個老人在這裡,在家帶多好。”

小毛說:“在家帶就只會吃喝玩樂了,什麼也不學,到時候要差別人一大截,還沒開始上幼兒園呢,眼見著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所以必須得上啊。不過,早教班可真貴啊,按課時收費,一節課好幾百,報的我也是肉疼……”

2

同為父母,我懂小毛的焦慮與糾結:在早教大為流行的今天,你不上吧,唯恐扯了孩子的後腿,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上,早早地就落後於人;上吧,動輒好幾百一節課的早教費讓人望而怯步。

我們之所以糾結,主要是對早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誤把早教與早教班劃了等號,認為早教一定要在早教班老師的帶領下才能進行。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早教的目的是開發孩子潛在的智慧、體能以及思維能力,而早教班只不過是一個場地,老師只不過是引導人。你要把早教的任務完全交給早教班和老師,那一定得為場地和人力買單。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在早教方面同樣適用。只要父母肯花時間學習早教知識,肯堅持不懈地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肯願意用心地去陪伴孩子,將早教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天天在家帶,你也會收穫一個不輸於天天往返早教班的全優孩子。

那麼,在家做早教,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呢?

01. 培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獵豹CEO傅盛曾說:“人與人最本質的差別,是認知的差距。”而人與人認知的差距,幾乎完全取決於元認知能力的強弱。

什麼是元認知能力呢?就是指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不但能主動思考,進而還知道自己在思考什麼,再進一步,可以判斷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結果是否正確合理,從而糾正自己錯誤的思考方式或者結果。

比如看一本書,有的人看過了卻如同沒有看過一樣,而有的人會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邏輯思維框架,人物是如何設定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這種主動思考,對事物內省的能力就是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高的人,會通過表面的現象去思考隱藏的深意,並不斷反思、校驗、升級,做到舉一反三;而元認知能力弱的人只能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事物的理解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面上。

這就是我們在以基礎背誦,純粹靠記憶的低年級學習時差異不大,而進入以理解、分析為主的高年級學習後差距顯著拉開的原因。

說白了,元認知能力就是主動學習,善於用腦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才能逐漸形成。通過以下三點,可有效培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001 經常對孩子進行啟發式提問

通過問問題,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很重要。

比如讀完繪本《小紅帽》,我們可以問問孩子:大灰狼的肚子被劃開了它為什麼還沒醒來,為什麼它不會死去還能去河邊喝水等等。通過這種引導式提問,可以讓孩子發現一些明顯違背常理的漏洞,形成批判性思維。如此這樣,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孩子就會慢慢養成自己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盡信書的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孩子小,語言組織能力還比較薄弱,針對提問可能一時形成不了自己完整的回答,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要堅持進行提問,因為他不會回答不代表他不在思考,而思考這個過程本身才是我們要的結果。

002 引導孩子舉一反三,活學活用的能力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重複教你們了。”

這和成語“舉一反三”表達的意思如出一轍:學一件東西,要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東西上。

而讓孩子學而後思,思而後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著名育兒大V大J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教孩子算算術4+3=7時,我們不光可以用手指先數出4個,再數出3個得出7根手指,還可以用火柴棒等工具一邊放6個,一邊放1個,一邊放5個,一邊放2個,一邊放4個,一邊放3個,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結果等於7的演算法有很多,而且一邊遞增,另一邊就會遞減。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多如牛毛,只要肯利用,處處都是信手拈來的早教教材。

孩子是一張白紙,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我們應該抓住這個階段,多多地進行舉一例而反三的練習,讓他們能夠觸類旁通,盡情發散自己的思維。

003 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好奇心強是孩子最大的特點之一,他們總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有些問題在我們成人看來就是習以為常,從未想過為什麼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樹葉有不同的形狀,蝸牛為什麼跑不快,向日葵為什麼朝向太陽等等。

有些問題我們一下子就能回答出來,而更多的問題我們可能無法作答。其實,不會回答沒關係,因為提問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而比回答更重要的是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

對於我們也不會回答的問題,我們可以這麼迴應孩子: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十分有趣,很值得研究,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一起去找尋答案吧。然後就去圖書館、去大自然或向更專業的人士請教,直到得到答案為止。這種不敷衍的態度一定會讓孩子時刻有探索真相的慾望。

但如果我們總把孩子的問題當做搗蛋或者對孩子的問題不感興趣,不予理睬,就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以後他們也不會積極地向你問問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會得到怎樣的迴應。

02. 培養孩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古典說:“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他的命運。”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與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思維、定式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

說白了,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它能讓我們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解讀,產生不同的情緒。

心智模式有兩種思維: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特點是能夠不斷髮現自己的能力並且積極挑戰,解決新的問題,有目標,正性迴圈。

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則表現出不願意探索世界,不願意面對難題,總在想辦法迴避傷害,迴避批評和表揚的特點。

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說:“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取得非凡的成就。”可見,好的思維是一生的財富,值得我們早早去培養。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001 正確評價孩子

不以結果論好壞,具體客觀的評價孩子能夠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上。比如孩子通過長時間的練習終於寫出一手好字,我們不要只是不走心的來句:好棒呀,而是應該說:“寶貝通過堅持,不但掌握了正確的握筆方法,還能寫的這麼整齊,也沒有任何塗抹的痕跡,真是不錯,值得表揚。”

這種恰如其分的評價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地方到底在哪裡,而不是簡單地將結果歸結於天分,陷入有天分不努力也可以,沒天分嘗試也沒用的錯誤意識中去。

002 敢於讓孩子嘗試失敗與挫折

人生怕的不是失敗,而是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然而人生在世,總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的,有些困難你躲不過,有些挫折你也逃不掉。一個沒有經受過失敗與打擊的人在直面這些困難的時候往往會手足無措,一蹶不振。因此,早早地進行挫折商的培養很有必要。

比如孩子在搭樂高模型時總是不成功,表現出憤怒或者是要放棄的情緒,這時我們最好不要說:“你真沒用,自己搭不好還生什麼氣呀?”,而是應該對孩子面臨的困難表示理解和感興趣,“這個模型確實很難呢,就連媽媽也不能一下子就搭好,要不我們一起再試一次,我相信一定會成功的。”

在你的積極調動下,孩子不僅會知道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還會意識到面對困難,堅持不放棄才是解決之道。

03.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高爾基說過:“每一次的剋制自己,都將使自己更強大。”這說明了自控力的重要性。

幼小的孩子在面對誘惑時普遍沒有抵抗力,想要什麼馬上就要得到,慢一刻都不行。這是孩子的天性,同時也是可以通過引導來改善的。具體方法可遵循以下流程:

情感上滿足他----行為上有一定延遲----制定規則,給出承諾-----兌現承諾

情感上滿足是指孩子哭鬧著要某樣東西時,我們不苛責,而是與他共情,讓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被理解,然後告訴他這個東西不能馬上得到的原因,並和他一起商量什麼時候才能獲得這個東西,到時間後主動兌現承諾。

需要注意的是承諾一定要兌現,不能開空頭支票,要讓孩子知道我控制自己後是有回報的,然後願意去自控,否則失了孩子的信任,他只會變本加厲的要求隨要隨到。

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還可以通過遊戲來使其學會身體上的等待,比如“一二三木頭人”和“紅燈停,綠燈行”等等,學會身體上的等待後再長大點,他就會主動自律了。

我們都知道早教是為了培養優秀的孩子,而優秀的孩子不光要有聰慧的頭腦,還要有強大的內心和良好的自控力。只要我們用對了教育方法,在家也照樣可以輕鬆做早教,既省了錢,又免去了奔波,何樂而不為呢。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在教育路上指望孩子自覺?家長都是這樣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