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家庭教育中,養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臺階,心理髮展的路徑首先是情感教育,孩子每一次呼喚是是不是家長能夠有所迴應,如果家長能夠即使對孩子的呼喚有所迴應,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就能建立。

通過對家長呼喚的反饋建立一定的心理安全機制,通過記住家長的聲音和樣貌來對世界有初步的認識。

孩子從4個月到1歲的時候,能夠形成依戀關係,這就是情感最初的起點,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滿足,孩子才能開始對外界開始想形成信任,然後逐漸蔓延成親情,友情甚至是對陌生人的信任感。這也是人性最初的起點。

等到孩子3-6歲的時候,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性格是後天人為社會行為方式的建立的關鍵,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如果孩子想要要一樣東西,一開始都是要通過父母來滿足的,怎麼養去要,如果是通過哭鬧的方式,這就是一種性格方式。

如果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的時候,他們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找父母要,都是一種人格方式,在這個時期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是很關鍵的。

很多時候孩子長大之後做的行為家長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其實根源就是在他們幼年時期沒有養成很好的表達方式,等到孩子青春期再想要糾正他們的行為習慣,其實已經無法實現了。

這就是因為早期,尤其是6歲之前,家長沒有對孩子形成良好的管教,所以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建議越早越好。也就是在孩子反抗能力小的時候就立好規矩,不然越到後面越難管教。

在幼年給孩子建立行為模式的過程中,就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樣就能形成最初孩子的觀念,這也是養育的一種心理現象而並非只是通過教育。

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識是需要時間和過程才能夠見到成效的,很多時候觀念能夠徹底改變一個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錯過了觀念教育的最佳時期,後面再進行彌補也是沒有用的。

孩子一旦不良行為重複三次之後,基本就會形成習慣,這種定式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孩子在3歲之前的養育是很重要的,隨時而就的指正很重要。

這就涉及到“陪伴”的話題,孩子從0-3歲室友父母陪伴長大的和老人陪伴長大的會有根本上的差別,3-6歲如果有家長陪伴的話最好,等到孩子6歲之後上學了,這個過程中如果前幾年家庭教育得當的話,孩子上學就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

家長就可以開始著重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除了遺傳之外,還有很多是來自於後天環境影響,其中智力相當的一部分來自於遺傳,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學習一部分不能夠靠智力獲得優勢的時候,就要開始考慮孩子是不是有其他部分能夠獲得優勢。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不能只靠普通的標準來限定孩子的能力,成績不是衡量一個人將來是否能夠成功的唯一標準,對於能力問題,是要靠孩子的個性才能甄別,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找到只屬於他們的能力特長。

家長如果能夠找到孩子的能力特長,就是找到了屬於他們的能力價值,這也是孩子在將來社會中的定位。

如果以上家長都能夠引導孩子做得很好的話,孩子在成年之後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才能更準確,雖然修養是需要靠自我才能逐漸進步,但是早年的養育引導也是很重要的。

先養育才能後教育,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積累教育孩子的資本,家長想要獲得更好的對孩子的控制力,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就是早年的親自養育,養育需要的是穩定的一對一的相處,如果早年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對於父母的說教自然就是不認同和反抗的。

依戀關係是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良好的表現,如果早年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到成年之後就會很容易沒有安全感,焦慮和緊張。

養育也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很多冷酷的犯罪者都是早年沒有被疼愛過的孩子,如果他們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被善待過,他們就不會懂得如何去善待別人,所以在一個孩子童年時期就要建立好人格,這樣他們將來才會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正直的人。

人的一生關鍵期就在於6歲之前,之後對他們的教育雖然也很重要,但是比不過童年時期的教育。情感撫養有主意家長立威並且管教孩子。

早年家庭教育就相當於給孩子“立法”成年之後自然有社會和法律來規範他們的言行,但是這都是給予早年家庭教育之上的。

6歲之前的教育,讓孩子收益一生,這是孩子幸福和快樂的來源,孩子對人友善,他們今後才能夠從正面思考社交和與人交往的一切事宜,社會性發展才能順利。

現在家長疲於工作,忽略了早年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當父母事業上取得成功的時候,也是孩子教育失敗的時候,這都與家長不重視孩子6歲之前的親自養育有關。

學校雖然可以傳授孩子知識,告訴他們怎麼做人,但是這個時間已經很靠後了,教育更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知識文化方面的教育,但是對於他們的生活能力還有情商的培養,大多數還是要靠家庭和父母來實現。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總是後知後覺,要知道這四個原因和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