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不開口,家長總是知道得太晚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什麼心事,或者在學校遇到了什麼難題,都能第一時間告訴自己。

然而,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讓很多家長苦惱不已——

【案例一】

曹先生將孩子送到了一家寄宿制的雙語學校。但是開學三個月內,曹先生的兒子兩次跟同學打架,一次被打到眼睛,另一次頭上撞起了個包,兩次事件發生後,孩子沒有說,學校沒有通知,因此作為家長他一無所知。而在家裡,孩子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

【案例二】

9月26日,廣東肇慶的一個15歲女生放學後失聯。其母親報警求助,警方通過調取監控,發現該女生先是坐車到廣州,然後購買了廣州到杭州的車票,準備到千里之外跟陌生網友見面。

好在警方及時攔截找回,女生才沒有奔赴充滿安全隱患的“約會”。而平時,這女孩並沒有什麼異常的行為。

【案例三】

女孩的父親說:“平時女兒都很聽話的,學校老師也沒有反映說有什麼問題,之前我們也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

這些事例,雖然發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孩子都很聽話,但是因為孩子沒有主動告知,家長對發生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直到危險出現。

孩子不主動“彙報”自己的情況,甚至瞞著家長幹一些危險的事情,比如離家出走、去見陌生網友等,很多家長會不由分說地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認為“你不說,我怎麼懂?”。

為什麼這些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卻不願意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孩子為什麼對家長閉口不談?或許是這四個原因

1.害怕家長的責罵,刻意隱瞞逃避懲罰。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如果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犯了什麼錯,為了避免被家長責罵,很多時候會選擇隱瞞。

這類孩子,往往是因為以前犯錯經常遭到家長批評、責罵,因此產生了畏懼心理。

2.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獨立自主。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其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都不斷增強,擺脫了對家長的完全依賴,因此渴望追求獨立自主,不希望家長插手自己的事情。

但這些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任何事情自己都可以獨立解決,不想給家長添麻煩。

因此,他們遇到了什麼事情都會選擇自主解決,不告訴父母,也不會主動向父母尋求幫助。

3.家長主動關心少,孩子報喜不報憂。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事事都依賴父母,因此家長會主動給孩子提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保姆式服務。

但隨著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成長空間,尤其進入學校後,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點開始轉變,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其他方面,比如情緒、心理、社交的關心卻很少。

而孩子也學會了偽裝,往往只對家長報喜不報憂,這樣一來家長就很少知道孩子成績之外的情況了。

4.親子關係緊張,逆反心理強烈。

有的家長從小對孩子管教嚴厲,孩子長大了也不願意放鬆,希望一直控制孩子。

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的“嚴管”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長依然持有“你是我生的,就該聽我的”態度和做法,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孩子的逆反心理會不斷增強,並試圖擺脫家長的管控。因此,他們會很少主動跟家長談自己的事情,甚至抱著“惹不起,我還躲不起”的心態,處處提防家長,總是躲得遠遠的。

怎樣做才能及時掌握孩子的情況?

即使家長再怎麼擔心孩子的安危,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長,也無法永遠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

孩子要上學,要走進社會,他們註定會離家長越來越遠。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及時了解孩子的動向,及時幫助孩子消除困惑,是每個家長的職責。因此,即使孩子已經上學,家長也要即使掌握孩子的情況,避免傷害的出現。

我認為,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以下這幾件事非常重要:

1.和孩子保持足夠的溝通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已經完全轉交給學校,自己可以從此無事一身輕,在孩子的教育活動中變成了被動的“配角”,跟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

然而,從各種家長後知後覺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長似乎對孩子的在校情況不是很了解。事情發生後,家長的處境會非常被動,這嚴重阻礙的問題的解決。

因此,既是孩子已經升學,家長也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直接溝通。因為,這是家長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最佳途徑,也是增進和維繫友好親子關係的最佳辦法。

2.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

應試教育環境下,家長對學生的關注,往往只停留在分數上,總是過多關心孩子的成績好不好。

其實,成績是老師應該也會關心的問題,因為這是老師的業務任務。

其實,家長更應該關心的應該是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老師往往沒有精力和心思顧及每個學生的情緒,因此家長要關心孩子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對成績過分關注,而忽略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勢必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疏遠感。

3.發現問題要及時干預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如果家長跟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和暢通的溝通機制,孩子遇到問題一般不會第一時間主動告訴父母。

這是因為他們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處理難題,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父母過多幹涉自己的事情。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問題,或者發現問題後沒有及時、恰當干預,孩子可能就會自主採取不恰當的方式解決。比如在一些校園暴力事件中,家長髮現苗頭後沒有采取恰當的干預措施,才導致了矛盾加深、事件升級。

4.家長與老師要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

家長和老師都是孩子的教育者,也是孩子的保護者。

學校不僅是孩子學習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地方,也是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和生活藝術的場所,更是連線家庭教育和社會的渠道;家庭教育主導著孩子個性和人格的培養,學校主導孩子社會情感的培養,家長和老師雙方相輔相成,需要通力合作,保持溝通的順暢,雙方要祥彼此坦誠反饋孩子的問題,避免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作為孩子第一監護人,家長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老師的通知,而要經常多主動找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如此才能互通有無,共同守護孩子成長。

結束語:別把“很聽話的孩子”當驕傲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成長,還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展。”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於“孩子很聽話的”表現,家長不能過於自信。

因為,孩子很聽話,不代表著孩子對家長的服從;孩子不說,更不等於心裡沒事。

家長不應該以“培養很聽話的孩子”作為自己的責任,更不能因為孩子很聽話而感到驕傲,而是應該努力教育孩子成為“會理解、講道理、願溝通”的人。

兒童教育是溝通的藝術,不僅要孩子肯聽,還要孩子肯說,這樣才能培養出內心Sunny的孩子,才能建立健康油耗的親子關係,也才能讓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和家外情況。

36

廣州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假期歸來,你教會孩子危險意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