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名字不僅是人們的個性符號,也具有家族特徵和時代烙印。
給孩子取名字是個技術活,更是個藝術活,好的名字不僅體現了家長的文化內涵水平,也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不過一個時代就有一代人的特徵,這點在給孩子取名的過程中也體現了出來。比如50後、60後扎堆的“建國”“愛華”,70後、80後扎堆的“剛”“勇”“麗”“娜”,以及90後、00後的“言情風”“漫畫風”“瓊瑤風”等。
那麼現在的孩子們,在名字上又具備哪些特點呢?
2020新生兒的爆款名字出爐根據機構統計的“我國2020年姓名報告”中,去年全國新生兒中,姓氏最多的前五名仍舊是“李、王、張、劉、陳”,共佔全國姓氏中的30.8 %,其中李姓居首。
新生男寶寶與新生女寶寶的比例也相差無幾,分別是52.7 %和47.3 %。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屆新生寶寶的名字,依然是以“言情風”為主,比如男寶名字的前三名就在不少人的意料之中,他們分別為“奕辰”“宇軒”“浩宇”,甚至還有網友吐槽說:“家長這是偶像劇看多了?”
而在女寶寶的名字中,“一諾”如今成為了父母們心頭好,有超過2.4萬人叫了這個名字,而第二、三名是“依諾”“欣怡”分別是1.9萬和1.7萬,原本深受人們喜愛的“梓涵”則排名第四了。
名字不止是孩子的代號,還有一個時代的印記在我們家裡長輩的那個年代,還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因此男性的名字多用“建國”“建華”“建軍”“和平”“志明”等,以體現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向。而女性名字則是溫柔賢惠的“秀英”“桂英”“秀蘭”。
到了70後和80後,他們的家長給孩子取名,在形式上講究“新”,於是三字名字多變成兩字名字。男性常用的單字有“勇”“軍”“偉”“磊”等,女性爆款單字有“靜”“麗”“豔”“娟”等。
待到這些80後成為父母后,他們的孩子在名字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疊字明顯增多,如“婷婷”之類。等到90後變成了爸爸媽媽,他們在取名時便越來越有講究,不是詩情畫意就是獨特別緻,所以才出現了這些“言情類”的名字。
家長給孩子起名不能盲從不可否認,在任何時代,都有其時代的特點,這些特點深深地影響著姓名文化。
可即便名字只是一個人的“標識”或“符號”,但家長給孩子取名時,也要儘量避免“採坑”,特別是不能夠盲從。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是說梓軒和子軒起了衝突,然後不小心弄上了勸架的梓萱和子萱。
雖說這只是一個笑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盲從取名的弊端,那就是會導致很多的重名或重音。
重名、重音太多會產生什麼影響?雖然許多家長給孩子取名字時,也沒有考慮到自己家的孩子會與那麼多人重名。不過,一旦重複較多,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擾,比如孩子上學時,班級只有兩個名字重複的,可以在名字前加大或小,但三個呢?
再有,重名較多,也容易被他人拿出來進行比較,有時甚至給孩子帶來對自己名字缺乏自信的情況,這反而會給孩子成長拖後腿。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的名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又有沒有避開這些“高頻”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