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聞達君看到一個很有意義的教學對比研究例子:

M老師教孩子畫蘋果,給一個蘋果,讓孩子自己去擺弄、觀察,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去畫。

Z老師教孩子畫蘋果,一步一步認真示範,告訴孩子從哪起筆、到哪落筆、讓孩子記住這些步驟,模仿著畫。

後來,M老師教的孩子不僅畫出了蘋果,還透過自己對蘋果觀察得出的經驗,嘗試地畫出了梨、草莓、香蕉等更多水果

相反,Z老師教的孩子雖然勤學苦練,技巧精湛,畫蘋果信手拈來,但Z老師卻發現,在自己不教孩子畫其他水果的情況下,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靠自己的能力畫出新的水果。

這是孩子智商的差距所造成的嗎?許多家長在對比自己身邊的其他孩子後也不禁產生同樣的疑問。

其實,使這兩種學生的能力產生差異的原因只有一個: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差別。

天才之路,始於一問。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曾經說:“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開啟了物理學的新時代。

那時還在專利局工作的他,用一支筆寫出了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論文,每一篇都足以達到諾貝爾獎的水準,而愛因斯坦也獲得了1921年物理學諾貝爾獎。

一個好的問題,能驅動思考,打破既定模式,展開想象,探索無限可能性。

像這樣的優質提問,在科學發展史上比比皆是,幾乎每一個重要的科學理論或創造發明,背後都藏著無數個疑問。

遺憾的是,孩子最缺乏的往往就是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問能力的差距,就是孩子的差距。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1、前後對比法:

讓孩子觀察一個事物一段時間,透過前後的變化,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例如,觀察一棵樹,春夏時葉子是綠色的,秋天時葉子變黃了,冬天時葉子會從樹上掉下來。這種前後的強烈對比會刺激孩子發現並提出問題。

此時,家長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要耐心引導孩子思考,逐漸得知結果。

2、探究原因法:

不斷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存在提出“為什麼”,從而尋求解釋的一種提問方法。

舉個例子,當孩子看到飛機的時候,“飛機為什麼可以飛?”這就是一個好的科學問題。家長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的環境,來激發孩子好奇的天性,培養孩子“刨根問底”的習慣。

例如,在給孩子講完“龜兔賽跑”故事後,可以問孩子,如果兔子要求再比一次賽,到底誰會贏呢?烏龜有沒有跑贏兔子的可能性呢?這樣會引起一場爭論,提出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你想去博物館還是動物園?(淺)你覺得哪個地方更有趣?(深)

你想吃麵條還是米飯?(淺)你覺得哪一種食物更抗餓?(深)

“欲知答案,必先一問”提問能力的差距是思辨力、專注力、理解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的差距。當孩子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時,我們更應該要多加稱讚並鼓勵!

提問是如此的重要,現在就從跟孩子一起問個問題開始吧!

-END-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2021年牛寶寶起名,詩詞中的女孩名字,意境美妙,溫婉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