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天王劉德華都在吐槽“帶孩子被氣得只能罵人了”,不由萬分感慨,家有熊孩子的苦惱,只有現在的家長才能體會到,很多人也許也會和我一樣鬱悶到不停地追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個孩子。
說實話,我一度以為自己養了個白眼狼,不僅學習讓人操心,還自私冷漠,有時候甚至懷疑即使自己突然去世了,這貨也不會掉一滴眼淚,只要有房住、有飯吃、有遊戲打就行了,其它的一切都不在乎。
直到有了去年年底車離子的大降價這事,才解開了我對這貨的誤會。
以前車離子多貴大家都知道,所以以前稍微買點過過嘴癮,再加上那貨不吃車釐子,就我一個人吃更不好意思多買常買。結果今年車離子大降價,就買了一箱回家,再好的東西,吃太多也就膩了,眼看剩下很多都不新鮮了,就逼大胃王吃一點。本以為又要喊無數遍也不會吃,誰知道這貨竟然不用逼就一口氣幹完了。吃得那個快喲,這貨以前絕對不是不愛吃,是留著給我吃的,要知道他不愛吃的,一口都不會吃的。
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心要化了。
下一瞬間,我又被氣得要蹦起來了。
那貨對我的追問“以前是不是不捨得吃特意留給媽媽的?”置若罔聞,一副冰塊臉。
不過這副冰塊臉,雖然不會迴應你的感情試探,但絕不拒絕你的車釐子,都是一大盤一大盤地幹掉,這得多愛吃喲,多虧了以前還能忍得住饞。
我開始細細地觀察他。
那一大盤被瞬間幹掉的車離子,讓我看到他內心深處對媽媽的愛,儘管他不承認更不表白,我卻堅信一個吃貨對於美食的渴望。這一個基本點的變化,讓我細細回想起他很多隱晦不明的表達,比如,我要求的事,他不吭聲,但會改,還改得悄悄的,不讓你發現。
我也開始深深地反思我們之間的關係。
我們之間曾甜如蜜糖,我們曾相伴完成了很多遊戲,我曾滿懷驚訝地稱讚 “你好棒呀!”,他則又甜又軟地迴應“我愛你!”
然後,我為了這份愛拼命工作,想把最好的給他,於是開始頻頻出差,即使居家的日子也必須晚上加班,二份工不好做。
他則開始被迫獨自面對他人生中的歡喜與挫折。
從何時起,我不再鼓勵他?從何時起,我只看他的結果?從何時起我開始一直表達著失望、失望和失望?又是從何時起他封閉了心門?
我把自己抽離出來,以上帝的視角覆盤我們之間關係的演變。
變化是自我而始。
工作太多,太累了,回到家一身疲倦,他講笑話與我分享,我卻笑不出來;他跟我講老師的偏見與不公,我卻責怪他不能討老師歡心,他向我請教學習上的問題,我只想著完成手上的活快點睡覺……..
太累了,回到家的自己,因著工作中積攢的挫折與疲憊,把他的接近看成了干擾和麻煩,於是吼聲、責備聲脫口而出,吼完後雖然有內疚,但自己的狀態一直沒法調整,這樣的失控就經常地上演。也許,我應該慶幸,那貨選擇了隱忍和避讓,如果雙方開火,那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否更糟糕,肯定更糟糕。這隱忍和避讓,其實也代表孩子的愛,他知道你是在工作,你很累。遊戲也就成了小小的他的安慰劑。
認識到這種變化自我而始之後,我決定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一個不能不接收地寄居在我們家的學生,並且我有具體的目標把他教好,
為什麼要把他當作別人家的孩子呢?
一是為了避免自己的直。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感覺自己在情緒不好時會直接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而如果對方是陌生人,則會有種種顧慮,絕不會輕易失控。
二既然是別人家的孩子,溝通時肯定是有禮貌和講究技巧的。面對身高已遠遠超過自己的半大小子,面對一個生長環境完全不同於自己的半大小子,我覺得自己在成長方面的經歷已不能想當然地實施於他身上,所以尊重和禮貌是前提,設個限時刻給自己提個醒。
這就是郭德綱講的易子而教的內在道理。
為什麼要設定目標呢?
目標是指引我們做事的動力,指引我們一步步去解決困難,最終完成大目標。撫養孩子也是一個大難題,熊孩子只所以成為熊孩子,問題也是維度的,改進也是漸進式的,太過激烈的變化,一般人也隨受不了,所以還是得樹立目標,一步步來。
先從良好的互動溝通開始吧。
我們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現在這傢伙已走出他的房間了,吃完飯會坐到客廳裡和我一起看看電視,會去超市買東西,會掃掃地,會推薦一些電視劇給我看……..。
當然這些變化比起別人家的孩子差很遠,就比自己當年更差得沒法說,但一切在向好開始轉變,不是嗎?孩子的童年和童年環境和我的已然完全不同了,我不能去復刻自己當年的經歷和感受,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去體諒他所處環境中的困難、挑戰與快樂。
以上改變的效果之所以還順利,實際上還隱含了幾個心理學上的淺顯道理:
一、角色置換效應:當我們不能理解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只要嘗試以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就能理解他的痛苦。比如孩子放學不願馬上寫作業,這個問題站在他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也上了一天學很辛苦,他也想暫時休息一下,就象我們下了班,也想先躺一下再做飯是一個道理。
二、相悅效應:如果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就會有一種力量驅使自己去接近他,如果對方厭惡自己,我們同樣也厭惡他。我們受到孩子的冷漠或語言不恭,我們會失望或傷心,那同樣地,在學校或外面受了挫折回家的孩子,再一進門就受到父母的打擊,同樣也會心生反感。父母以悅相待,孩子自然也會心生歡喜。
三、傾聽定律:與人交往時,用心地聽別人講話會獲得別人的好感,換來對方的理解、信任和快樂,使說話者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滿足了對方渴望被重視的自尊心理。和孩子的溝通,仍然要運用這一原理,我們要放下想當然,去聽孩子自己的意見,只有對症下藥才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癥結,只有找到癥結,才能找到徹底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