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些年來,在教育領域的相關內容,大多是以西方的專家學者為主,無論是心理研究、教學內容、兒童成長都以西方給出的定義、標準來對比研究,但是同樣的內容,卻往往能夠在漫長的中華文化中,找到對應的內容。不同的措辭描述下,卻是表達同一個道理、揭示同一個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虎父無犬子”,但是除了在表達一些父子同樣出色優秀的時候,卻常常被人忽視,那就是這個詞語本身就是在表達“父母教育重要性”這一核心。在這句老話背後的更深層的邏輯,表達的是在孩子8歲之前,尤其是個人意志、個人習慣尚未成型之前,父母3個行為對孩子潛移默化影響的重要性。

1、“要求”本身就是行為習慣

對每一個人來說,成長過程中,就是在不同的磨礪中形成個人的特質。除了一部分是出於本身的個性外,大部分都是依據外在環境、要求,對自我的要求來進行改變性格、習慣以及思維模式。對孩子來說,尤其是8歲之前的孩子,三觀尚未建立,習慣還未成形,此時的他們更多的是參考父母長輩的行為舉止來採取行動。

此時的父母需要做的不僅是在孩子犯錯之後,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更應該在平時就讓孩子逐漸建立起“要求”的意識,無論是對學習、對生活哪個方面,讓孩子能夠在不同方面自發性的確定不同的要求,就是完成孩子初期教育的第一步就是

2、教育孩子勇於承擔責任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在給予孩子更好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出現,那就是現在的孩子變得更驕縱、出現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現在學習、工作中。

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並不是簡單的灌輸多少知識點,而是從根本上培養孩子好學、努力、踏實的能力與認知。孩子犯錯以後,批評是常見的,但是與此同時,不能讓批評喧賓奪主,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意識到犯錯的關鍵原因是什麼,而如果想要避免再次犯錯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讓孩子不畏懼犯錯、不畏懼承擔責任,才是為未來做好鋪墊的重要基礎。

3、勤奮不限於“紙上談兵”

對小孩子來說,興趣、愛好並不少見,但是“勤奮”卻非常罕見,如何克服無法長時間集中的天性、以及容易三分鐘熱血的慣性,是不同孩子之間拉開差距的重要原因。

教會孩子勤奮,並不是“紙上談兵”式的督促,而是從一開始就學會給孩子制定目標,讓孩子在規定時間裡完成目標,逐漸演變成孩子自我要求的過程。勤奮的本質是行動,而只有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去提高學習要求,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穩步前行。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我身邊得躁鬱症的孩子,多數反映了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