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兒科協會,到了第二個月,寶寶會每天花更多的時間觀察和傾聽周圍的人,他知道大人會娛樂他、安撫他,喂他,讓他感覺舒服。
寶寶早年的所有快樂和滿足都來自撫養人,他會記住撫養人的氣味、聲音、相貌,當撫養人出現時他就會感覺到很快樂很有安全感,對於寶寶來說你的婆婆相當於他的撫養人,他會記住婆婆。
到了三個月左右,小寶寶會喜歡某些人不喜歡某些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認人”他開始從生活中識別出誰是誰,會對身邊的人越來越親近,而不喜歡陌生人。
撫養人和小寶寶早期的交流對他的社交和情感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常快速熱情迴應寶寶的需求,他會知道這個人對他很重要、尊重他、對他感興趣,讓他可以信任!
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中說道:
父母要想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親在生命的早期對孩子想有真正的控制力必須親自撫養。她還舉了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談到自己的例子來說明撫養人的重要性。
以下是李教授在講座中的原話:
大家都知道末代皇帝溥儀他是一個小皇子,在他生活的早期,被周圍的人寵愛。
他講他到十一歲的時候責打太監是家常便飯,勸也勸不過來。每逢發脾氣不高興的時候太監就要遭殃。講十一歲前後,如果高興的話想開心取樂,太監也要倒黴。
於是有一次他說他想試試,太監們是否真的對聖天子聽話,就挑出一個太監,指著地上的髒東西說,你給我吃下去。結果那個太監真的趴下吃下去了。
他說還有一次玩救火的那個氣筒,噴水取樂。玩著,前面走過來一個年老的太監,他說我又起了惡作劇念頭,把水龍頭衝他噴過去,那個太監蹲在那居然不敢跑開。被冷水噴死過去,後來經過搶救,才把他救活過來。溥儀一犯壞的時候人們都找他的老師。但是師傅勸他的時候給他講仁恕之道;溥儀說不管他們用了多少歷史上君主聖君的故事來教育我,說來說去我還是一個凡人,他們的勸導沒多大的效力。
但是唯一能阻止惡作劇行為的是誰呢?
就是他的乳母王焦氏——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什麼仁恕之道,不會講歷史上君主聖君的故事,但當她勸他的時候,溥儀是很聽她的話的。
什麼意思呢?
因為他在心裡上依戀她,這叫心裡的資本。
那麼講到這個問題很多母親都講這個問題,就是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再苦再累你一定要自己撫養。如果你沒有這個條件,你就不要要孩子。
你要是把孩子生出來交給別人撫養。比如說是剛一出生忙於工作,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或者姥姥家。你可以送但一定要等一歲半之後,如果在一歲半之前,你一定要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這個孩子如果是奶奶帶的,以後等到他上學的時候回來,那麼這個孩子只要他心理難過,他一定第一個想見的就是奶奶。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點衝突,這個孩子會從心理恨他媽,向著奶奶。也就是說你懷孕和撫養,懷那10個月還不如那一年的撫養。頭一年的撫養非常重要。
包括很多家長來找我,談到孩子的問題。我第一個問題就會問他早年誰帶的。三歲之前或者是一歲之前誰帶的。我都會問這個問題,如果媽媽說自己帶的那後邊很多話好說。如果媽媽說不是自己帶的,幾乎我就知道了沒有辦法。因為孩子跟媽媽的關係已經到了很難解決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早年他這個孩子他所有的快樂都和這個聲音、相貌結合在一塊。那麼這個孩子後面,不管他怎麼頑皮,他心理還會有一個空間留給他的母親。
這種母親撫養力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首先要知道心理發展很重要,就是人的早年第一個問題情感發展。
所以你要多陪伴寶寶,多和寶寶互動、說話,讓寶寶記住你的聲音、相貌、氣味,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寶寶生命早期媽媽在撫養中要佔據主導地位,讓寶寶感覺到他所有的快樂和滿足都來自於媽媽,他肯定會親媽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