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孩子沒有天賦還是老師教得不好?
爸爸媽媽,說真的,當孩子的創作中出現火柴人已經是一種進步!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創作能力,但是為什麼畫風如此“鬼畜”?
孩子的創作受認知和生理影響
這些火柴人在成人的眼裡可能都“差不多”,但在孩子心裡他們都獨一無二。只要你耐下心來,指著其中一個問問孩子:“他是誰?”保證你分分鐘就能聽到一段故事。
畫面中瓜瓜小朋友自己搭建了一座垃圾處理工廠,工廠裡有著許多機器人在工作分揀垃圾,看守機器。機器依靠管道來運輸垃圾,依靠著管道中的閥門和機器手臂來分揀垃圾。機器人利用工廠把垃圾重新加工利用變成子彈玩具槍。
猜猜看,畫面中的車子為什麼都是綠的?這位小朋友想表達什麼?
孩子們的創作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不要妄下評斷。這時候家長也許還會在心裡犯嘀咕:“孩子自己知道畫的什麼沒有用啊,終究沒有美觀度。”
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始終停留在某一個點上,他們無法全面掌握,並且喜歡想象和誇大,所以他們的畫作經常出現某個部分特別大、特別誇張的情況。這是孩子的生理限制,跟創作天賦沒有關係。
即便是大師級別的人物在童年時期的創作,依舊受生理發育和認知等客觀因素影響,所以不要糾結於孩子當下的創作。千萬不要跟孩子說:“你畫得不像”!
幼兒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審美敏感期,對於美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此時的他們情緒外露,很容易衝動,對於外界的評價很敏感。一旦受到負面的評價,他們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放棄創作或者不敢畫。
在統整美學藝術的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完全有自己的選擇權利。
比如創作材料的選擇,每個孩子對於自己的畫作都有獨一無二的想法,因此材料的選擇也會完全不同。同樣是超輕黏土和彩筆、紙杯,有的孩子可以用可以不用,有的孩子把它拍扁想象成水母,有的孩子把它放倒想象成張著大嘴的鯊魚,老師在課堂上開展互動的時候,有的孩子性格開朗非常喜歡參與,有的孩子性格內斂更享受在旁邊觀賞,我們會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特質,尊重他們的意願。
血盆大口的鯊魚準備吃正在玩皮球的小丑魚
鼓勵和引導孩子畫出他們心裡想畫的內容,並且透過看圖說圖的方式,幫助他們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力,畫得像不像並不重要。畢加索說:“我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不要因為成人的眼光毀掉孩子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