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刷牙睡覺?那是因為你沒亮出這個法寶!
作為上班族,每天陪伴孩子的時光就只有下班後的兩三個小時,只能用“低質量的長期陪伴,不如高質量的短期相處”來安慰自己。
但是,如何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呢?
本月計劃讓孩子每日聽十分鐘英語,進行英語啟蒙。繪本買回了家,音訊也在手機上下載好了,可是直到孩子睡著之後我才想起來——忘了聽了!
育兒路上有心無力的事情隨處可見:
想給孩子講故事,可是孩子看動畫片看得起勁,完全不理你。
本來想讓孩子畫會兒畫,可是孩子一直央求做遊戲,只好作罷。
剛剛刷完牙,孩子又鬧著要吃零食。
《正面管教》認為,和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表是一個特別有效的做法,孩子透過參與制定,體驗一種健康的個人力量和自主。日常慣例表的每日重複和前後一致,促進小孩子的大腦發育,且使家庭生活中各種活動的轉換變得更加容易。
說幹就幹,我買了一份日常慣例表(有時間也可以和孩子DIY製作),還有獎勵的小磁性貼,和孩子一起規劃放學後的時間。
根據孩子的意見,他想做的事是:玩積木、畫畫、講故事。
因為近期我有個英語啟蒙計劃,於是我給他講,新給他買了一套英語繪本,把這個時間放在畫畫和講故事之間,邊看邊聽音訊,他同意了。
我下班回到家基本上是6點,6點之前,通常他是看動畫片,我回家之後,玩積木半個小時,然後畫畫半個小時。
7點吃晚餐,7點半開始聽英語音訊。一開始我擔心他不願意聽,於是聽音訊時,我便跟著大聲讀。在我的帶動下,他也漸漸地開始發音。由小聲哼唧到最後能夠完整地跟讀。驚喜的是,他很喜歡聽英語歌,所以我的顧慮被打消,每到這個時間,他都自己找出音訊來聽。
聽完英語,由他自己選擇一個想聽的故事,給他講故事,然後洗漱。
規劃完,孩子感覺很興奮,因為他看到了很多獎勵貼,覺得很有趣。
第一天,實施得很順利。
第二天,講完故事他還想玩一會兒再睡覺,這時我便說:“咱們的慣例表是怎麼說的?遵守約定的話會獎勵給你一個小獎勵貼噢!”(注意不要使用負面用語,比如“不遵守規定就不給你獎勵貼啦!”之類的,積極的暗示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想到獎勵貼,他乖乖聽話了。
第三天,到了吃飯時間,他無動於衷,於是我便提醒他:“吃飯不及時,就會壓縮後面聽英語的時間。”孩子特別喜歡聽英語歌,他想了想,便答應了。
第四天、第五天……
孩子們知道你什麼時候說話算數,也知道你什麼時候說話不算數。你的立場堅定了,孩子們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回應你行為的改變。
總結來說,慣例表的制定經驗如下:
清單上的任務保持3-4項,最多不超過6項。如果孩子吃飯磨蹭,就可以把他最喜歡的事情比如玩玩具放在吃飯後進行,以此來約束他按時吃飯。立場堅定。孩子由放羊式管理到受到約束,肯定會不習慣,會反抗。這時一定要想方設法地引導孩子執行,並及時給予獎勵貼。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慣例表的內容常包括以下幾點:
遊戲環節。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意願,可以設計幾個益智或者繪畫、跳舞等遊戲。故事時間。彭懿在《圖畫書應該這樣讀》中說,閱讀繪本,可以推開一扇窗,幫助孩子瞭解我們的世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學習能力,發展情商和智商,還可以提升孩子的美感經驗,學會觀察和思考圖畫的能力,是邁入藝術的門檻。洗漱時間。幫助孩子養成每日刷牙、勤洗澡的好習慣。入睡前交流。孩子在入睡前常常會感到很舒適並且願意說話,所以入睡前是瞭解孩子的黃金時刻。一個很棒的建議是父母和孩子互相訴說自己今天經歷的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和孩子擁抱,說“我愛你”。這是充滿愛、信任、甜蜜的溫情時刻。根據家庭情況進行增加或刪減。《兒童發展趨勢研究摘要》中指出:那些生活在每天的生活可預測的家庭中的孩子,在學校裡會做得更好,並且自我控制能力更強,這種自我控制具有迅速恢復的特點,最常見的是適應能力。
每個人都會經歷壓力和困難時刻,但適應能力使我們能夠超越那些艱難時刻——不只能生存,還能茁壯成長。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願你、願我,都能珍惜我們的親子時光,來陪伴我們至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