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女大學生火鍋店教育熊孩子”事件:女大學生與男友一起吃飯時有了情緒,對正在玩耍吵鬧的女童不滿,跑過來踢了凳子和孩子。女童媽媽出於保護孩子,極力制止女大學生的行為,卻給了上前拉架的服務員一巴掌。
上海4歲熊孩子滑梯推下2歲男童,男童父親暴怒踹人,一時熱議紛紛。山西熊孩子亂按電梯鍵,家長在後卻漠視不管。
熊孩子是天生的嗎?
平常日子裡,街坊鄰居、家長裡短間常聽到一句話。“XX他爸小時候就是個熊孩子,他孩子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
這種論調非常有市場,熊孩子在這裡被看作一種屬性,可以隨基因遺傳,正所謂“父親英雄兒好漢”,聽起來好像有那麼些道理。
然而細究起來,就發現“熊孩子”這件事兒遠沒有這麼簡單。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這句話分成了兩個角度,一錯一對。
錯就錯在否認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單純的把孩子熊這一結果歸結為基因遺傳未免有“甩鍋”嫌疑。這不僅是後天教育失敗的藉口,更是對孩子“懶教、不教”的真實體現。
對就對在孩子遺傳的不是家長的基因,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孩子的爺爺把孩子“變熊”的辦法,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了孩子的父親,孩子的父親再根據以往“經驗”照搬下來,那自然是代代孩子代代熊了。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出生在世上都是一張白紙,而他們的父母就是畫師。一個熊孩子的背後,肯定是一個甚至多個熊家長。
“熊孩子”並不可怕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上面這段話,內心大呼:完了!
一瞬間自己小時候的“英雄事蹟”湧上心頭,看著身邊乖巧的孩子,卻總感覺眼角有一絲“邪魅”之氣。再想起平日裡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隨心所欲”,非常擔心孩子走上“熊”這條不歸路……
怎麼辦?孩子沒救了嗎?想到新聞中的主角時刻可能變成自己,家長們不寒而慄。
不必擔心,有兔媽在呢。誰都有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又怎麼能苛求每個人都很完美呢?熊孩子固然可怕,但並非無藥可救,否則我怎麼能活這麼大?(是不是暴露了什麼……)
首先,孩子變熊的過程是一個量變過程,是家長們長時間的錯誤操作導致的必然結果,不會因為某個事兒或者某個節點突然變熊。其次,這個過程是可逆的,這需要的是家長們持之以恆的引導。
那麼,該怎麼讓孩子不變熊呢?
樹立榜樣,共同成長
孩子出生睜眼第一個看到的是父母。陪伴他們最久的也是父母。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的注視下進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以父母作為參考物。因此,想要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做榜樣言傳身教是最關鍵的。
樹立榜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不說粗話
很多孩子到了1、2歲開始牙牙學語,在6、7歲的時候卻可以罵得一口粗話。其實他們根本不懂這些粗話的意思,罵的時候臉上甚至還帶著驕傲的表情。不知無罪,但卻讓人悲哀。
他們的這些粗話都是從親近的人身上學來,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本是落後的語言糟粕,卻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下一代。
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給孩子維護一個文明的家庭環境。從自身開始,不說髒話。一旦發現孩子從其他地方學來就及時制止。
尊重孩子
“尊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字眼。很多家長懂得尊重很多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的心目中,孩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只要有思想和靈魂的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試想,你大聲呵斥孩子去寫作業、學習,自己卻翹起二郎腿在沙發上刷手機、看抖音,這樣會讓孩子怎麼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優秀的父母,會再做一次孩子。理解孩子所想,懂孩子所懂。學會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懂得言傳身教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良好脾氣
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大嗓門、暴脾氣的父母,身後肯定跟著一個和他們相似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倒影,父母的性格、脾氣在很大程度上會折射到孩子身上。
為人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音量和脾氣,不要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情緒不穩定的印象。而且經常大喊大叫會嚇到孩子,造成孩子童年陰影。
學會控制情緒,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也成為了情緒的主人。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教育孩子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不斷完善了自己。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同時,也是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