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晚,嘻遊君接到了一位寶媽的電話,兒女雙全,很多人都羨慕她,她自己卻很煩惱,三歲的哥哥對一歲的妹妹充滿了敵意,甚至出現了攻擊性行為。寶媽自認已經是端水大師了,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

前幾天,也曾經在某平臺上看到一位寶爸的求助「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很乖,我的孩子這麼熊」?

但寶媽的大寶是真的厭惡二寶嗎?寶爸的孩子是真的熊嗎?

也許,事實與家長們想得不一樣,因為大人的視角與孩子的視角是不同的。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聽到四個幾乎被說爛了的字「換位思考」,可是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卻往往把這四個字拋到了九霄雲外。

那麼,面對孩子如何能做到換位思考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們每個人對事實的理解與認知,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即A代表著真實情況或者真實行為,B代表著人對這個情況或行為的解讀,C代表著發生A之後人所做出的行為或產生的情緒。

在大家的認知裡,一般是A引起了C,但實際上是B引起了C,即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造成了不同的感受或行為結果。

舉例來說,很多人最討厭的資訊不回問題,事實是A:你發了一條資訊給對方,但是對方沒有馬上回復。

解讀可能是B1:對方在忙,或者B2:對方不想回復我。那麼對應的行為C1是:等等再看,或者C2:氣憤、鬱悶,我要再發資訊。

拿一歲寶寶來舉例的話,事實是A:媽媽讓寶寶把他手裡的食物給自己,但是他沒有。解讀可能是B1:寶寶不愛我,或者B2:寶寶真自私。則對應的情緒可能是C1:傷心、難過,或者C2:焦慮、擔心。

但實際上呢,一歲的寶寶還沒有「自私」這種概念,哪怕是之後進入自我意識建立和發展期,大人所理解的自私行為也都是嬰幼兒發展的正常行為,這是他們發展自我意識,建立自我邊界的必經過程。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所以為的和真實情況是有偏差的,我們會代入自己對一件事情的解讀,透過這種下意識的解讀再去對所謂的現實進行判斷和反應。

當家長以自己的視角和解讀出發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時,再以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要求孩子時,自私的其實是家長。

瞭解這一點,不僅有利於家長更好地知道孩子真實想法和需求,對以後引導和教育孩子如何面對生活等都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回到開頭的情況,寶媽想的是自己對哥哥妹妹一樣疼愛,但無意中的一些行為可能讓哥哥覺得寶媽更疼愛妹妹;而寶爸所理解的熊,可能是孩子那個年齡段的正常行為。

越小的孩子,對世界的看法與大人的越不相同,比如低齡寶寶中常常會發生的打人現象,很多家長會覺得寶寶不乖居然主動傷害他人,但寶寶可能只是覺得這是一項好玩的探索活動,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力道和拍打的位置對他人造成了傷害。

在孩子的世界裡,一些玩具可能是有生命的,一些行為是在求關注求疼愛,一些現象在他們腦中的解讀是別出心裁的。

這些都是孩子們珍貴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向世界或家人發出的溝通訊號,被誤讀甚至被誤解對他們的打擊和傷害都可能是巨大的。

更可怕的是什麼呢?當我們誤讀了事實之後,可能做出的反應恰恰造成了自己所想象的那種事實。比如如果開篇提到的寶媽覺得哥哥太壞了而批評他,則哥哥可能會透過更加激烈的行為進行表達,從而變得頑劣、不「懂事」、和家長對著幹等等。

而如果寶媽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和哥哥內心的需要並做出正確而溫柔的迴應,那麼哥哥可能不僅會停止對妹妹的攻擊性行為,還同時會開始照顧妹妹、疼愛妹妹。

如果,家長能夠早一點學會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去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也許會避免之後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雞飛狗跳,會把孩子培養得更加陽光、獨立、有情商、有夢想……

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呢?

1.先總結自己的解讀偏好

即我們是如何對一件事進行解讀的,更樂觀還是更悲觀,更關注在意事實中的哪些細節。

比如著名的半杯水問題,樂觀的人會覺得還有半杯真好呀,悲觀的人會覺得只剩半杯水了真擔心呀;

再比如同樣的一句話,每個人所看到的重點是不同的:「我昨晚看了一部電視劇」有些人會更注意「昨晚」這個時間點,有些人則更想知道是什麼「電視劇」。

2.再瞭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我們的行動都是根據自己所以為的「事實」去做出的。如果不瞭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會誤解一些行為或者誤解孩子的話,從而做出錯誤的反應。

就像大人會口是心非一樣,小孩子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所以,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肢體動作,仔細探查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仔細思考為什麼孩子會這樣想或這樣做,以及我可以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瞭解我的真實想法或者事情的情況與他所想的不一樣呢?

3.多觀察,多傾聽,多溝通,多思考

培養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情,扭轉自己的思維慣性再去引導和教育孩子更需要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細心的家長還會發現一些暖心的事,會發現孩子比想象中更愛自己。

4.有規矩,但少要求

千百年來,中國的世家大族都以家規、家訓作為傳承的必要內容。雖然我們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建立一定的家規依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益處。

而少要求則指的是,別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在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的問答被眾多還是孩子或已經長大的人所嘲諷。它是這麼說的: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在家長們聽來,也許有那麼幾分道理。但你真的希望有個人對自己說這樣的話嗎:996是福報,寧願你帶著猝死的危險奮鬥,也不願你在窘迫的老年後悔。

嘻遊君希望,每個家庭中的成員都可以彼此鼓勵、彼此支援,而不是彼此要求、彼此打擊。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家長假裝遺棄嚇唬孩子,這是不理智的懲罰: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