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本書來自美國的芭芭拉·帕特森和帕梅拉·布萊德。芭芭拉是一位華德福學校的老師,而帕梅拉是芭芭拉一位學生的家長,他們都深刻的瞭解華德福教育,於是他們一起編寫了這本介紹華德福教育的書。

這本書的內容,首先從芭芭拉的日常生活講起,她說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大家都認為是正常的未必就一定是健康的。

第二章開始進入正題,芭芭拉指出,要培育一個健康、快樂而有能力的孩子依靠三個要素。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要求的太多,也不能要求的太少。二、要理解溫暖感對孩子發育的重要性。三、要意識到節奏的好處。接著,她說兒童從出生到兩歲半,最重要的成長體現在說話、走路和本能的思考,這個時候,只要在孩子面前正常的說話,不需要糾正孩子的發音錯誤,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自我糾正。

關於孩子的成長規律,她指出從出生到兩歲半,兒童最重要的成長體現在說話,走路和本能的思考這幾個方面。這一階段,孩子逐漸“醒來”,進入這個現實世界,他學會做起,爬行,站立和獨立行走,透過運動和說話,一點點的開啟他的世界探索之旅。

兩歲半到五歲期間,孩子主要發育自己的身體軀幹,頭部占身體比例變成五分之一。這期間,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更加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喜歡用自己創造的詞語,這一點我非常理解,因為我在小北身上就看到了這些,他總是自己唔哩哇啦說一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語言,並且還會有一些假想朋友,比如“See you later”這個詞語就是他的一個非常要好的假想朋友。孩子的社交能力這個時期也有所發展,他已經不僅僅喜歡自己一個人玩耍了。緊隨其後的是“不”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說“不”只是為了試探尺度,這階段,適當的幽默可以化解很多矛盾。這時候的孩子也喜歡問“為什麼”,但是他們只是為了問而問,卻並不那麼在乎答案。

五歲到七歲的孩子,開始顯現出更好的主導性了,他開始有目的有計劃的去玩,並且他的記憶力開始越來越好,不會輕易忘記自己的初衷。這時候也是一個轉型期,看到不公平的現象會予以反擊。這期間,孩子之間的朋友關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喜歡到朋友家做客,喜歡和朋友一起遊戲,喜歡和朋友分享。

溫暖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她認為,嬰兒無法自己產生熱,需要藉助父母和外界來獲得熱量以維持身體的健康,如果孩子依靠自己的能量來保暖,那麼就會削弱他發展其他能力的能量。

節奏也很重要。芭芭拉說如果未孩子建立有規律的外部節奏,那麼他的內在也會形成一種節奏,外部節奏驅使他的身體和生命力調整以適應規律。在缺乏節奏的環境中個,孩子會過度使用自己的能量來維持平衡。身體節奏是衡量一個身體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在華德福學校,節奏可以幫助維持紀律,孩子們總是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在家裡,建立節奏感也很重要,父母可以有意識的建立一些節奏規律,讓孩子去適應。比如,隨著季節的變化,舉行一些特別的活動,讓孩子更好的感受四季。這個節奏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些家庭習慣和規則。雖然之前我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這部分內容,但是我們家剛好有類似這種規律的規則。我們把每週的每一天都作為一個特別的日子,週一“棒棒糖”日,週二“披薩日”,週三“分享日”,週四“巧克力日”,週五“飯菜日”,週六“冰淇淋日”,週日“薯片日”,還有每個月10號是“玩具日”。這些日子都是小南小北和我們一起制定的,我們大家一起遵守,每一天都會按照規則吃一次那天的專屬食物或者去分享或者去買玩具,其他時間基本不會要求吃,這個方法解決了困擾我們很久的孩子們無節制要求吃零食的問題,自從1年前實行以來,他們很少主動要求買各種零食了,每次到了週六,就自己會說:“哇,今天是冰淇淋日,我們要去吃冰淇淋了!”甚至從前一天就開始高興,等到吃的適合也是十分滿足。而不是“冰淇淋日”的日子,如果要求吃了,我們也會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買給她,如果不是非常熱切的期望,只需要告訴他:“今天不是冰淇淋日啊。”他就不會再糾纏下去,當然如果特別想要,我們會告訴他:“如果今天非常想吃的話也會給你買,但是到冰淇淋日的時候就沒有咯。”他也會十分歡喜的答應下來。一種神奇的方法,還適用於買玩具,一起制定規則,一起遵守。孩子的規則意識比我想象的強烈的多,大家不妨試試。

關於玩耍,芭芭拉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從出生到兩歲半,可以給孩子製作 一個簡單的布娃娃,模模擬正的人類的娃娃,她倡導孩子感受真實的東西,而非虛擬的動漫。孩子會吸收我們的全部,包括手勢,態度以及努力的程度,所以我們應該注重自己的工作習慣,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專注,這樣他就比較容易吸收走我們的專注。剛會走路的孩子,喜歡玩裝滿容器倒空容器的遊戲,這是他們體內“構建力”運作的一種延伸。

兩歲半到五歲,孩子玩耍時注意力更加集中,他們喜歡“假想”,這時候孩子需要那些可以隨意改變作用的玩具,以適應他的各種想象。給孩子一個空間去不受干擾的遊戲和角色扮演十分重要,讓他們體會與自然的連結,體會風火水土。收拾玩具一直是一個難題,那麼我們不要對小孩子說“去收拾房間”,但是可以說“來,我陪你一起收拾玩具,你可以拿個籃子來幫忙。”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一開始小北完全不樂意收拾玩具房,玩具總是堆成山,但是當我願意坐下來陪他一起收拾的時候,他也可以幫一點點小忙了,一次一次的重複以後,他也開始變成收拾的主力了,我只需要稍微給點指導就可以,以至於現在,他已經可以帶領弟弟小南一起把玩具房收拾的清清爽爽了。給他一點主動權,他可以給你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他自己。

五歲到七歲的孩子在創造性遊戲方面達到頂峰,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他們在玩一些遊戲的時候以及開始需要觀眾了,甚至他們會給觀眾擺好椅子。你在某天有可能會聽到一個6歲的孩子說“真無聊啊!”這通常意味這“小青春期”的到來,他已經從外部玩具激發他的遊戲轉變為他的內在世界激發他的創造性遊戲了,一定要引導孩子度過這個階段,他不知道如何應對自己的新感覺和新意識。這個時期,孩子們也會開始問一些更具哲學性的問題,但是作為大人要明白他們還不能理解十分專業的技術和科學的解釋。創造性的遊戲源於對真實生活的模仿,所以芭芭拉認為電視是孩子游戲的最大阻礙,它帶給孩子的都是虛擬的東西,孩子無法用電檢視像創造出遊戲場景——他們只能再現螢幕上出現的東西。

接下來,芭芭拉詳細講述了“十二感覺”。十二感覺是魯道夫·斯坦納的理論,他把十二感覺分為三組:意志感覺,直覺感覺和認知感覺。

意志感覺也稱為身體感覺,包括:觸覺,生命感,運動感和平衡感。

觸覺——我們透過觸覺來感受物體,獲得各種對物體的印象,孩子觸控的東西也在觸控他們,這很重要,他們喜歡摸任何東西,觸控使他們感覺到與周圍環境的一種充滿愛的連線。與此同時,他們感覺自己和他人他物的分離和界限,這可以喚起他對關係的體驗和重視。讓他們慢慢理解界限。

生命感——生命感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讓我們體驗自己的身體狀況,透過這種感覺我們能覺察自己身體的狀況,並判斷出疼痛的含義。對小孩子來說,飢餓和口渴也是一種疼痛,這種特特告訴他們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因此,我們在講述故事時,要以一種客觀的方式講故事,而不是把暴力情節改編的更柔和,我們就剝奪了孩子增強道德感的體驗,當然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也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故事,用平靜的態度去講述,它就可以激發和滋養孩子的生命感。

運動感——運動感使我們可以意識到肌肉和關節的移動,意識到自己在周圍空間中的運動。華德福學校開設一種名叫“言語舞”的課程,孩子們可以透過這種運動的藝術形式來體驗物質體和以太體(也叫“生命體”,指物質之外的有生命的組織,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氣場”。)之間的和諧。

平衡感——透過正常的發展平衡感,孩子慢慢學會獨立行走,不需要藉助其學步車等工具,許多兒童遊戲都可以促進平衡感的健康發展,比如,走平衡木,跳繩,蹦跳,或者踮著腳尖走路等。

知覺感覺主要用於建立任何世界的關係,包括嗅覺,味覺,視覺和溫暖感。

嗅覺——每個人對氣味的感受是不同的,當我們周圍是好的味道,我們的身體會對環境開啟,如果周圍始終是令人不快的氣味,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趨於封閉,無法發展出對環境信任地開放的能力,孩子對環境中濃烈的香味時非常敏感的,他們吸收環境中的一切,包括香味,用於構建他們自己的物質體。

味覺——當我們咀嚼和吞嚥時,味覺就開始把我們和物質聯絡在一起,我們吃的食物,大部分會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味覺可以告訴我們哪些食物是有益的,我們要儘可能的為孩子提供各種天然的味道,過多的使用鹽等調味料會破壞我們自身對食物需求的感受。

視覺——我們透過視覺來體驗光,黑暗和色彩,孩子對色彩的內在體驗更加強烈,一定要讓眼睛有休息的空間,這樣我們才能在內心重新創造出我們看到的東西,適當的留白反而更好。

溫暖感——我們的身體在溫暖的時候放鬆,在寒冷時候會變的緊張,我們也會感受到來自他人心靈的溫暖或寒冷。與成人相比,孩子對他人心靈的迴應要更為敏感,溫暖友好的迴應使孩子充滿熱情,促使他與人展開更多的交流。

認知感覺指向自己和他人的內在體驗,包括聽覺,語言感,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覺以及感受他人自我的感覺。

聽覺——透過聽覺,我們可以辨別聲音,孩子的耳朵很敏感,噪音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背景音樂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分散,無法專注於手上的工作,減弱了他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玩耍的能力。

語言感——語言感讓我們意識到他人與我們交流時使用的語言,我們可以透過話音喚起的感覺來察覺周圍的世界,從而浸潤於使用這種語言的文化和社會中,語言感是我們認識社會的一個關鍵因素。語言的聲音特質可以傳遞很多東西,每種語言都有其區別於其他語言的獨一無二的特質。芭芭拉認為聽錄音會嚴重妨礙孩子語言感的健康發展,看電視也可能會延緩大腦語言區的發展,從而鈍化孩子的語言感覺。

對他人思想的感覺——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成人想法的世界力,隨著對他人思想的感覺的發展,他們逐漸開始理解,領悟和想象出這些想法所傳達的東西。有時候,即使別人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可以想象出他們要說的是什麼。

對他人自我的感覺——對他人自我的感覺和觸覺緊密相關。孩子能直覺的感受到一個人的真實一面,幼兒會強烈地體會到周圍人的性格,所以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老師和家長要不斷的自我成長,從而為他們樹立積極的榜樣。所有的十二感覺示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

孩子在7歲之前是一個模仿者,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吸收周遭環境的一切,內化成自己的意志萌芽,成人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事情決定著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要讓孩子遵守紀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孩子周圍的成人進行自我教育。這些理念和蒙臺梭利的吸收性心智有著相似的核心。芭芭拉還認為,對孩子說教,責罵,威脅和喊叫都不能幫助兒童立規矩,反而會讓他們害怕,久而久之,他們會豎起屏障來保護自己,遮蔽外來的威脅。重塑孩子周圍的空間,會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幫助。我們和孩子的交流要簡單明瞭,給他們提供過多的選擇,孕育了自我主義,他們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需要不敏感,長大以後也許不願意做生活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作業,家務勞動,或花園裡的雜活。

“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詞語,不專制,不縱容,對孩子很有效。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特權。當孩子知道自己的看護人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他會覺得安全。斯坦納說,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給孩子一個指令,告訴他必須做什麼,然後改變這些指令。成人不清晰的思想會給孩子造成混亂,如果我們努力做到自律,孩子會吸收我們的態度,一切會恢復和諧。

父母需要成為好的傾聽者,當孩子與他人有矛盾時,如果他可以向你描述發生了什麼,並感覺你真的在全神貫注的傾聽,那麼對他來說真的會很有幫助,接下來,通常只要說“你可以告訴約翰你不喜歡那樣。”就足夠了。批評、責罵或輕視對孩子沒有用,如果我們經常這樣做,孩子可能要嗎以看似被動的方式拒絕我們,要麼變得更加有攻擊性。用正向的、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永遠是更好的選擇。

芭芭拉說,紀律永遠不應該成為我們怒氣的出口,紀律是為了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自律的習慣。

適合孩子不同年齡的童話和故事。

非常簡單的故事以及按時間順序講述的故事,如《拔蘿蔔》,適合3-4歲孩子。稍微複雜一點的簡單故事,故事氛圍愉快沒有太多悲傷和掙扎的故事,如《三隻小豬》,適合4-5歲孩子。有更多挑戰和細節,主人公會遇到一些障礙,但這些障礙不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負擔,如《小紅帽》,適合5-6歲的孩子。最後一類故事適合7歲以上的孩子,故事中的挑戰更有難度,邪惡力量被描述的更強烈,如《白雪公主》。分年齡段給孩子講不同的故事,這一點我非常贊同。

書的最後,詳細講解了製作布娃娃的步驟。在附錄裡則簡單介紹了,什麼是華德福教育,包括華德福幼兒教育和華德福高中,並且分享了華德福教育的資源,參考書籍。

到這裡,這本書主要內容的摘錄就寫完了,由於是為了更詳細的介紹書本的內容,所以本文大部分是原書的筆記,所以侵刪。​​​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育兒觀|三歲前你是否希望孩子懂得整理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