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繪畫的筆在大人手中。先天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即原生家庭更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的習慣,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下面是我的幾點育兒小心得,與大家分享:

1. 做學習型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更新,教育作為一門科學,我們深知自己的育兒能力有限。所以我們會定期與老師溝通孩子在園情況;積極參加幼兒園舉辦的活動講座,聽取專家的科學育兒方法;看一些育兒書籍,增長知識;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孩子要有一顆愛,但不溺愛的心。

2. 尊重成長規律,同時抓住成長的關鍵期。

成長是一個過程,適度開發潛能固然好,但揠苗助長不可取。看到小班有些焦慮的家長已經教小朋友報班學習寫字,我卻認為教育應該尊重成長規律,提早的過度開發何嘗不是掏空孩子童年的靈氣?幼兒園階段是小朋友的語言關鍵期和繪畫關鍵期,平時在家可以引導孩子講故事,小孩一直說話不要嫌煩,塗塗抹抹也不要批評,我們家長應該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而不是一刀切的制止。正確的引導會事半功倍。

3. 總結反思,敢於改變,與老師保持積極溝通,。

幼兒階段,孩子的問題大部分是家長的問題,儘管這一點很多家長沒有發現或者不願承認。孩子的改變並不難,難得是家長的改變,意識到錯誤之後是正面面對還是冥頑不顧?我們家長要敢於承認並改正。

舉個例子:小班的某節繪畫課,老師在教完蘑菇後讓小朋友畫。卞鈺涵沒下筆,老師給了思考時間後,仍未下筆,在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她才畫,但還是有些膽怯。老師後來和我反映了這一情況,我反思了自己和卞鈺涵相處模式,之前模式是:我讓她做一件事情時,特別是她不會的情況下,我會給她分解步驟後讓她按步驟進行。這無形中扼制了她的思考和自己探索的勇氣。我意識到這也許是癥結,在接下來相處中,有意識的讓她先自己解決或者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先不評判對錯,只說:“是個好主意,你先試試看。”經過一段時間,她現在比之前勇敢很多,遇到問題會說我可以的,而不是之前的我不會或者退縮。看似簡單模式的改變,其實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根本性的改變。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單槍匹馬的事。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相結合,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培養有健康體魄和健全心智的下一代,為祖國托起明天的太陽。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管櫟進階育兒達人?《愛上幼兒園6》袁成傑燒餅帶娃超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