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記得前年在國內跟小夥伴踢球,休息的時候跟旁邊一位家長閒聊,她坐在那,看著孩子和一群小夥伴跟著足球教練練習著基本功,我問道,怎麼讓孩子報足球班呢,還有沒有其他的班呢。她說孩子從小就喜歡,除了足球以外就報了一個鋼琴班。我開玩笑地說,你比其他家長少多了。她嘆了一口氣說,我看到周圍別的家長報了一堆班,我也急啊。我說你這樣才正常嘛,不過像你這樣的家長不多了。

的確,在如今的社會,只給孩子報兩個興趣班的家長的確太少了,更多的家長堅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鋼琴,美術,語言,舞蹈......數不勝數。不知道誰提出的這句話,我更願意相信這是某培訓機構打出的廣告,只不過在我看來,這句話可以說是教育史一大謬論。為什麼呢?

首先,有個問題需要定義一下,就是這個所謂的“起跑線”在哪。我們都知道體育裡的田徑專案有100米,200米,400米等等,這都是可以測量的,都是有一定的標準定義的。而教育的起跑線在哪,標準誰定的,拿什麼定義?年齡?出身?天賦?還是家庭背景?恐怕這個問題無人能回答。既然連標準都沒有怎麼談輸贏。另外,就算有起跑線的存在,就像有句話說的,有人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什麼意思呢,家庭出身嘛。前段時間不是說任正非的女兒出專輯嗎,很能說明問題嘛,家庭出身這事任何人都無法決定,既然改變不了為什麼不能坦然接受。

這畢竟是個例,更多孩子還是普通家庭出身,家長周圍都是家境差不多的其他家長,閒聊起來免不了談的都是孩子,哪個孩子又得什麼獎了,哪個孩子又考第一了,回去以後教育孩子還是那些話“你看看xxx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考試都考不好以後還能做什麼”(順便說一句,這句話也是一大謬論),然後報各種輔導班趕緊把孩子日程表上填得滿滿當當,恨不得自己孩子一下子就成為天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就能在其他家長面前揚眉吐氣了。

這些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孩子自己。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天賦,興趣愛好,年齡,再細化一點,身高體重都不一樣。拿我來說,我本身的手掌就非常小,之前跟一個姑娘比過,比姑娘的手掌還小,另外左手食指還天然少一節。我從小喜歡軍事,還想當兵,後來有人開玩笑說你這小短指都摳不到扳機,這還只是身體上的不同。思想上的不同就更多了,有的孩子學語言學得快,有的孩子數學學得快,有的孩子從小就會擺弄電器。這個“起跑線”就更沒法說了。

解決問題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就兩條:

一,正確引導。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說的是最瞭解孩子都是家長,往往從小的時候父母就知道孩子在哪方面比普通孩子強一點,這樣就可以適當的把孩子往那方面去引導。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一個數學天才在畫畫上可能就是蠢材了。發揮孩子潛能,揚長避短,適當的加一些外界輔導能更好地起到促進作用。

二,拒絕干擾。一句話說明就夠,“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就是說孩子是自己的,別人家的孩子就算把所有能報的班全都報一遍,所有的東西都學一遍也跟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關係,學的東西多並不代表有用,報鋼琴班孩子以後就能成郎朗,理查德克萊斯曼了?報畫畫班以後就能成梵高,倫勃朗了?好像世界上能把這兩種天才結合在一起的也沒幾個人吧。而且也沒人說理查德克萊斯曼就比倫勃朗強吧,這根本就沒法比。很多家長都是為了培養孩子藝術細胞,不過以我來看,藝術細胞這東西不是報班勤學苦練就可以的,還有天賦。“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才是正確的態度。

對於這種這種極不負責任的宣傳,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只要不盲目跟風,找準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定位,努力地往正確的方向前行,至於以後孩子能發展到哪一步就要看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了。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的金錢觀,壓歲錢絕對是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