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對人的傷害並不亞於肢體暴力,因為它對人的打擊是更深層次的,影響也更久遠的。
冷暴力無處不在,兩性關係中,家庭裡,甚至學校裡都有它的身影。比起成年人,孩子應對冷暴力的能力更弱,相應的,受到的傷害也就更大,所以校園冷暴力也是更值得家長關注和重視的。
同事劉姐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去年由於工作變動的緣故,兒子被迫轉校,結果很快就在班裡遭受了排擠。
班裡有幾個公認的問題男生,總是去她兒子那無故找茬,報告老師後,老師也只能把他們批評幾句,因為這些人並沒有真正動手打人,還上升不到“校園暴力”的範疇。
然而劉姐的兒子卻因此倍受打擊,到了臨近寒假時,由於不堪忍受,還一度停課休整,直接影響到他的期末考試,在原校裡經常考到班級前五的他,這一次居然有一門課不及格。
兒子的情況,劉姐並不是沒有重視,她也多次去學校交涉,然而並沒有什麼效果。
可惜由於自己工作的原因,她只能讓孩子繼續在這所學校就讀,否則就得承受母子長期分離的局面,無論哪一種,都讓她很犯難,也都會對她兒子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不利。
校園冷暴力是校園霸凌的一種,雖然從表面上看,它沒有肢體暴力那麼嚴重。
然而正因如此,學校對這種暴力的懲罰也很輕,結果導致那些暴力施加者無所畏懼,而被暴力傷害的孩子,則很難走出痛苦的陰影。
校園冷暴力的幾種形式,家長一定要早早知道1、組團孤立最常見的校園冷暴力, 就是幾個同學組團孤立某一位同學,如果組團的同學裡還有他原本的好友,那傷害就會更大。
孩子對友情的理解並不如成年人這麼深刻,相應的,他們對友情的珍惜程度也不會太高。
因此會經常出現一言不和就翻臉的情況,與此同時,他們孤立、排擠起原來的朋友,內心也會毫無壓力。
2、外貌歧視澳大利亞有個小男孩,從小臉上就長著一塊巨大的腫瘤,這導致他的臉型變得很奇怪。
然後他就因為長相的問題在學校裡遭受了歧視。從小學到初中,小男孩都因為自己的長相而深深自卑,直到他高中時交到了一位知心朋友。
再加上父親長年的開導,才終於走出了自卑的陰霾,這也讓他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現實生活中,因為外貌而在學校裡受到歧視的孩子並不少見,這種歧視,其實也是一種校園冷暴力。
3、失控的嫉妒校園冷暴力的受害者並不總是那些成績差,或者有缺陷的孩子。有時候,成績優異的孩子也同樣會被冷暴力。
這是因為孩子都有很強的嫉妒心,而成績好的同學,則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嫉妒物件。
一旦這種嫉妒失去控制,甚至在班裡蔓延開來,成績優異的孩子就極有可能成為冷暴力的物件了。
校園冷暴力傷害大,卻又很難讓施加者得到有力的懲罰,所以家長不能一味寄希望於學校去處理,而應該從自己的孩子身上著手。
要主動開導他,讓他儘快走出冷暴力的陰霾,並以此為契機形成強大的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遭受校園冷暴力,家長可以這樣開導1、告訴孩子,錯的是對方當孩子在學校裡遭受冷暴力時,家長一定要明確地讓他知道,錯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暴力施加者。
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就有可能下意識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就很容易導致他陷入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的困境。
2、尋找能接納他的新朋友冷暴力的施加者往往只是幾個人,而且多半是跟孩子平時交往比較密切的人。
也就是說,即便孩子正在遭受冷暴力,班裡仍然有大量潛在的,能夠接納他的同學。
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讓他遠離這些冷暴力施加者,並鼓勵他去尋找新的朋友。只要孩子能夠迅速交到新朋友,冷暴力帶來的傷害就能被迅速化解掉。
3、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慣於施加冷暴力的人,大多是恃強凌弱的。所以發現孩子遭受了冷暴力,就可以藉著這個契機刺激孩子,助他變得更強大。
這樣不但能迫使對方撤去冷暴力,孩子也能擁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能力,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危機,他也就能自行解決了。
校園冷暴力要重視,但不要害怕,因為只要孩子內心足夠強大,它就不能對孩子造成任何的傷害。
但孩子多半是沒有能力自我開導的,所以還需要家長及時發現,以及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去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