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陪孩子在家上網課,實在是太難了!孩子都要愛上電腦和手機了!

疫情改變了許多孩子與家長的居家學習生活,原本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手機、ipad、電腦等等電子產品,現在卻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品。

這種巨大心理轉變,也讓我這樣的媽媽難免“懷疑人生”,畢竟從當媽開始,我接受的理論就是:玩手機會“毀”了孩子。

然而時代變遷太快,電子和資訊化的飛速發展,未來孩子們的競爭環境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

換在好些年前,我們可能會說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10年以後的差距就是一個輟學打工、一個考上心儀大學。

對於朵朵和豆豆這樣習慣了被各種電子產品包圍的生活的孩子,未來更多的可能是:

能正確“玩”手機的孩子和不讓碰手機的孩子,在未來10年裡會產生質的差距。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努力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適應新時代生活的“好用工具”,為孩子未來競爭力添磚加瓦。

電子產品是孩子的學習工具

在討論如何改變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現狀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一個問題:現代生活中,電子產品對孩子們來說,真的是萬惡之源嗎?

換在好幾年前朵朵出生沒多久的時候,我的回答大概是肯定的——對,各種育兒書籍和科普知識裡,都在強調電子產品的危害。

羅列起來,所有電子產品似乎都成了對孩子不好的物品,只要孩子提前接觸了,那就是爸爸媽媽“違反科學育兒法”。

但是隨著朵朵大了一點,我開始發現,我好像沒有辦法做到禁止她接觸各種電子產品。

給朵朵做各種學科啟蒙、英語“磨耳朵”的時候,不可能避開電子產品,之前帶朵朵學少兒程式設計,她更是ipad和電腦離不了。

對孩子來說,這些帶著亮晶晶螢幕的“盒子們”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特別是去年的疫情,全國大大小小的學生們都只能宅在家中,他們繼續學業的方式,都是透過各種電子產品遠端學習。

家長們第一次反應過來,之前他們千防萬防的手機、平板、電腦,突然間變成了孩子學習和社交最重要的工具。

無論是每天學校裡的課程進入了“數碼時代”,體育、音樂、美術這樣的互動課也能被放進這個小螢幕裡。

就連和見不上面的同學朋友聯絡感情,都需要隔著螢幕了。

一開始,我挺焦慮的,孩子一天用這麼久的電子產品,眼睛怎麼保護?注意力會不會開始下降?

然而他們這一代孩子,是伴著高度的資訊化出生成長,他們天然就與電子產品共同成長、迭代、發展。

他們已經非常習慣生活中見到各種“亮晶晶”的螢幕和大小不一的“盒子”,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知道,這些東西與自己息息相關。

況且,工具本身沒有好壞,是使用方法決定了它們是會惠利使用者,還是傷害使用者。

設定合理的使用規則、給予孩子合理的使用引導,可能效果會比直接要求孩子統統“不許用”更好。

孩子可能拿著手機玩遊戲、刷影片,但如果家長主動進行引導,手機也會成為孩子獲取知識、學習的幫手。

所以我們該做的,是思考更現實可靠的方法緩解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副作用,最大程度發揮電子產品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正面效果。

電子產品後遺症可以規避

我們再來看看最被家長們唸叨的“電子產品二宗罪”。

首先是電子產品會傷害孩子的視力。在有些家長眼裡,孩子一旦近視,那就必是電子產品的原罪。

相信大多數寶媽都和我一樣,聽過那個“孩子7歲前不要用電子產品”的要求。

但實際上,孩子的過早近視,其原因是複雜而多方交叉的,電子屏藍光也好、容易導致沉迷也好,歸根到底並非真正的主因。

根據權威機構的研究調查,影響雙眼視力的最直接因素,是視覺疲勞,也就是通俗說的用眼過度。

電子產品普遍的亮屏藍光,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會加重這種疲勞,但本質原因是使用環境過暗,藍光刺激眼睛。

而孩子太過沉迷電子產品,或是姿勢不對,螢幕與眼睛太近,導致長時間專注用眼引起視覺疲勞。

這樣的情況也非電子產品一家獨有,孩子看書、學習、玩玩具、畫畫等等,只要時間和姿勢不合理,風險並不比電子產品小。

與其歸罪於電子產品導致孩子近視,還不如正視問題,儘量讓孩子科學地使用電子產品:跟寫字看書一樣的規矩,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需要保持正確姿勢,與螢幕相距適當距離,同時保證周圍採光適中,螢幕亮度儘量選擇中等。

其次,無論孩子是用平板、電腦來學習上網課,還是單純地娛樂使用,都應該注意間隔時間。

學齡期每隔半小時讓孩子休息十分鐘,3歲到學齡前則每15分鐘做一個間隔。

放鬆雙眼和大腦,最好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小運動,畢竟缺乏體育鍛煉,也是導致孩子近視的罪魁禍首之一。

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是家長的懶惰

對許多家長來說手機遊戲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這大概是因為各種手機遊戲做得太成功了,常常讓孩子們不可自拔!

但就我自己的感受,孩子真正沉迷遊戲的原因,有時候不在於遊戲本身,而是遊戲背後的“社交需求”。

在一個班裡,只要一個孩子開始做一件事,就會吸引其他同學跟風。

作為方便的通訊工具,孩子們自己也免不了需要用手機電腦來保持和同齡人的社交聯絡。

家長簡單粗暴剝奪孩子在這方面的權力,是很容易讓孩子心理上產生落差,讓孩子被動變得不合群被孤立。

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儘量為孩子提供其他的同齡人社交渠道,用更多面對面的,適合孩子喜好的活動,抵消這種“線上社交”的旺盛需求。

定期帶孩子參加諸如球類、踏青、夏令營之類的戶外活動,讓孩子有更多渠道認識更多同齡人,不再拘泥於小圈子中的線上社交。

實際上許多開發在手機端的益智類兒童遊戲,對孩子既有吸引力,又能讓孩子在遊戲裡鍛鍊各種能力。

就拿一直是熱門話題的兒童程式設計來說,不僅程式設計教育被納入了中小學課程,還出現了被蘋果CEO誇讚的8歲就自主開發app的上海小學生:

這個8歲就能跟著爸爸一起程式設計開發app的小男孩,最開始也是從簡單的程式設計遊戲入門。

爸爸帶著他,在小小的手機和ipad上,一會兒堆積木一會兒通關卡,在遊戲中一點點耳濡目染各種程式設計知識。

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們去合理地玩這樣的遊戲,甚至讓孩子願意在這樣的遊戲競爭裡適度合理地展開良性社交,才是真正讓它們變為“育兒好工具”的正路。

就像手機本身並非“壞東西”,手機遊戲的好壞,也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孩子沒有明晰的判斷能力,那麼就應該由我們成年人來為其過濾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毀了孩子,而是家長的懶惰毀了孩子。

兜兜轉轉才發現,時代與技術進步得太快了,如今的環境裡如果還固執著讓孩子“遮蔽”電子產品,太不現實了。

電子產品這一把雙刃劍,掌握在所有勞心勞力的家長手中,如何避害而取利,是個既充滿挑戰、亦考驗大家智慧的問題。

當可預見的10年後,“不玩手機”已經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優勢,甚至會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時。

我們就該認真思考現在給孩子“禁止手機”的合理與否。

來說說你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看法吧,或者分享你的最優解給更多的寶媽寶爸們吧。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網友曬過年回婆家孃家對比圖,在婆家一本正經,回孃家放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