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高爾基
每當我們談起自律的問題,都會非常苦惱。
明明打算晚上十點就睡覺,結果抱著手機刷到了凌晨三四點。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無精打采去工作,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明明晚餐吃的很好了,告訴自己要減肥,結果晚上零食不斷。吃之前安慰自己沒事的就吃一次,吃過後又後悔莫及,暗暗下定決心下次一定不吃了。
明明買了很多書想充實一下自己,結果堅持讀了幾頁就放在一邊落灰了……
這樣不自律的例子在我們成人生活中比比皆是,成人況且如此,更何況未成年的孩子。
今天不談成人,談談孩子的自律問題,因為所有的習慣都是從小時候就慢慢形成了。
在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孩子迷戀網路和手機遊戲,或者愛看電視,起床困難症等等讓家長頭疼的問題。
家長們也是兩極分化去處理這些問題。
一種是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哄著慣著給他買這買那,滿足明知道是無理的要求,但事後孩子仍然沒有改變,收效甚微。
另一種就是破口大罵,罵孩子不爭氣。甚至動手收拾孩子。結果也是適得其反,表面上怕你,改正了,其實背地裡更加的變本加厲。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少自律的能力。
在我的家庭教育中,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孩子,孩子從小就應該無拘無束地長大,隨心所欲,覺得小孩子皮一點、懶一點、沒規矩一點是正常的,長大了就懂事了。
正所謂:他還是的孩子,跟孩子計較那麼多幹嘛。
可是等孩子慢慢大了,才發現很多壞習慣已經很頑固,這時再想糾正他,給他講規矩,就得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甚至有些壞習慣難以改變。
所以不要指望孩子自己改變自己,及時發現及時採用正確的方法去糾正去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正如一位名校畢業的媽媽所說:
“孩子需要首先養成的是機械習慣,因為機械習慣帶來的好結果,讓孩子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再和孩子談自律的重要性,也許才聽得懂。
一旦正向迴圈開始,孩子感受到自律帶來的獲得和讚賞,會激勵TA繼續自律。相反,如果因為付出不夠導致長期沒有正向反饋,孩子會習慣自己“落後”的局面,甚至自暴自棄。”
3-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性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將來他自律的形成幫助很大。
① 做事保持專注
專注力對一個人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表現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過程中總是開小差、東玩玩、西摸摸。
小孩子好奇心強,注意力時間短,做事容易三分鐘熱度,玩個玩具,玩一會就跑去做別的事情了。
因此,從小訓練孩子專注的能力很關鍵。
首先,家長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在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要隨便干擾和打斷他,讓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次,保持環境的簡單、安靜、有序,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經常是嘈雜紛亂的,必然不利於孩子專注;
再次,不要一次給孩子準備過多的玩具和書本,這樣孩子會眼花繚亂,讓孩子可以在較長時間內集中在一兩項玩具或活動中,玩了一段時間再換新的;
最後,家長陪伴孩子玩耍、互動的過程中要專心,不要三心二意、邊玩手機邊帶孩子。家長的專注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② 良好的閱讀習慣
加拿大作家阿爾維託·曼古埃爾在他的名著《閱讀史》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閱讀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與所處。我們閱讀以求瞭解或是開竅。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閱讀,是一個人一生中都應該堅持的習慣。透過閱讀,我們能夠更好地見識天地、認識自己、體會人生。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它能夠幫助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思考,建立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學會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因此,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應當儘量少讓他接觸電子產品,多引導孩子聽故事、講故事、閱讀書籍。
從1歲開始,就可以每天睡前給孩子講故事,買一些不易撕壞的布書,畫面豐富精美,給孩子看;
稍大一點,每天有一段固定的親子共讀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等孩子上了小學,認識一定量的字,就可以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純文字閱讀。
閱讀會讓孩子思想更豐富、認知範圍更廣闊、性格多幾分沉靜,這些積極影響將讓孩子受益一生,也有利於他將來自律的形成。
我有一個學生,從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被媽媽要求早睡早起,晚上一般不超過9點半,早上8點前一定會要求她起床吃早飯。
同樣,媽媽自己數十年也都保持著這樣的生活習慣,不管天氣多冷,都會早早起床,給孩子做早飯。
媽媽說:“早上好好吃一頓熱乎乎的早飯,上午上課才不會感到疲乏,一天都會精力充沛。”
以前,她一直覺得媽媽很煩,晚上想多看一會電視劇都不行,總會被媽媽催去睡覺,早上想賴在床上睡懶覺也不可能,一定會被媽媽喊起來吃早飯。
但當她上了大學,看到周圍許多同學晝夜顛倒、作息混亂、放縱自己,自己卻依然能保持著早睡早起,有條理有計劃地去學習和生活時,她忽然明白了媽媽的深意。
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是會跟隨人的一生的。
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會讓人頭腦保持清醒、身體舒適健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這種生活上的習慣也會遷移到一個人做事、學習、工作上,讓人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和精神面貌。
因此,從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並帶著孩子過一種有規律、有節制的生活,作息規律、按時吃三餐、東西用完放回原處、保持自身和房間的整齊、乾淨······
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做好,教孩子學會自己做事,逐漸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03
小學階段7-12歲,更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在上述3點的基礎上,家長要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養成學習上的好習慣。
這個階段抓住了,孩子的初中和高中學習會輕鬆高效很多。
近些年,我們總是強調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其實重點不是檢查作業的對錯,而是引導他養成好的習慣。
關鍵有以下幾點:
一般情況下,先做完作業,再玩。根據孩子的作業量,和孩子商量著規定好限制時間,讓孩子集中一段時間完成作業,不能邊玩邊寫,拖拖拉拉。
做作業前,先複習一下今天的學習內容,把生疏的知識點加強理解,確保完全掌握,做完作業後,預習第二天的學習內容。
保持複習和預習的習慣,對孩子初高中的學習非常重要。
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在難題上多動腦思考,家長不要過多插手幫助,否則孩子容易形成依賴心理。
就這樣,在一定規矩、原則的約束下,讓孩子體會到自律行為帶來的成就感、愉悅感,從而形成正向反饋。
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給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間,不要限制、控制過多。合理範圍內的自由空間,會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