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天晚上,我收拾完家務,正準備出門倒垃圾,聽到隔壁傳來很大的動靜,隱約是大人和小孩的爭吵聲。

不多一會,聲音越來越近。原來,鄰居轉移了“育兒重地”,把孩子推搡到了走廊過道。

也許是為了平息”戰火“,孩子沒怎麼出聲,倒是他媽還喋喋不休:

“讓你給我鬧,來,讓大家看看,你是怎麼鬧的!”

“你剛剛不是很會頂嘴嗎?現在怎麼不說話了?”

“是啞巴了?還是知道丟人了......我怎麼會養了你這麼一頭豬啊!”

為了讓孩子感到羞愧、下不來臺,鄰居還故意提高了音量,我們隔著房門都聽得清清楚楚的。

“我在和你說話,你要幹什麼去”鄰居的語氣突然變得著急起來。

“我寧願出去被病毒感染也不要在這裡!”原來,孩子氣急之下按下了電梯,要逃離這裡。

聽到這,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氣憤和無奈。

那些難聽的指責自己的話被母親嚷到整棟樓都快聽到了,任一個有點自尊心的人都會覺得難堪吧。

與此同時,作為家長,我也明白鄰居是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只是,這樣當眾訓斥孩子的做法我卻不能贊同。

我們常說“家醜不可外揚”,小小的孩子也有羞恥心的。

當眾訓斥、貶低,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一不小心過了火,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

“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醜,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我曾看過這麼一則新聞:

重慶有個11歲的小男孩,被老師投訴不好好完成作業,媽媽去放學接他的時候很生氣,一直在批評他。

後來母子倆在公車上又鬧不愉快,面對兒子頂嘴,媽媽一怒之下,把孩子的衣服褲子都扒掉,全身只剩下一條褲頭和一雙襪子。

當時這位媽媽還氣得下車走了,留下”光溜溜“的孩子面對乘客的指指點點。

最後,小男孩就這樣不知所措地坐到了終點站,通過民眾報警才回到的家。

新聞底下,有不少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個孩子可能之後再也不想坐公車了“、”如果是我,我會為這件事記恨我媽一輩子。“

一句話也點破了無數中國家長的思想誤區。

毋庸置疑,父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於愛,期待他們能儘快改正錯誤,變得更加優秀。

可殊不知,愛的方式一旦不對了,就會演變為孩子成長中的痛苦。

在節目《少年說》中,一位高一女孩走上勇氣臺,請求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一點就炸。

但媽媽卻對女兒提出的請求不予理會,反而質問起女兒:在外面,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媽媽的面子重要呢?

在媽媽的話語裡,女兒的面子始終不及維護自己的威信重要。

節目的最後,母女倆雖然在臺下挽手和好,似乎總隔著一顆心的距離。

老話都說“樹要皮,人要臉”,我們看重並維護著我們的面子,卻不曾想過,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更何況,不知這位媽媽想過沒有,出門在外,孩子的面子未嘗不是我們父母的面子呢?

還看過這麼一則視訊,女孩沒有按母親的指導儲存墨水,不小心把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誰知母親當街拎起她的衣服,高聲質問:“我告訴過你正確操作了嗎?知不知錯?錯在哪裡!”

受責罵的小姑娘嚇得已經愣住。

面對路人勸說“回家再好好教育”,這位媽媽看法是:要是我回家再說,就起不了這種警示作用了,她在哪裡犯錯就要立即在當處改正。

事實上,這樣將當眾批評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在少數。

在他們的認知中,孩子當眾被罵得越狠,越會覺丟人,道理也記得越牢。

然而,教育效果真的如這些家長所想嗎?恐怕不能。

換位思考一下,你的領導在眾目睽睽之下,用難聽的話語和讓人不悅的舉動指責你的過錯,你還能靜下心來複盤自己的工作,想出好的解決辦法嗎?

那時的你,恐怕滿腦子都在詛咒老闆和祈禱自己能早點逃離這裡吧。

換句話說,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並不利於孩子反思自我。

此外,這種”不留情面“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也容易剝去了孩子對我們的信賴,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她小時候喜歡咬指甲,為了讓她下決心改過來,不管是家中來客還是出門碰到熟人,她媽媽都要拿這件事奚落她。

以至於她為了控制自己不咬指甲,每天不停地剪,十個指頭傷痕累累。

帶同學回家吃飯,媽媽在飯桌上將她的糗事說個不停,從那以後,再不敢帶任何朋友回家。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她一次次與母親鬧翻,變得不再信任她。

第一次來例假,她看著內褲上的鮮血嚇得哭了起來,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寧願坐半小時公交去找堂姐,也不願意求助在客廳裡的母親。

與此同時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這份敏感和自我懷疑,一直延續到她成年以後。

她幾乎沒有什麼深交朋友,與人交往時,她總是疑神疑鬼,會不自覺給自己的表現打分:別人那麼說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在嘲諷我?我這麼做會不會得罪人......

工作上,升職加薪她也從不主動爭取,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想到了最壞的結果。

那些年,母親對她當眾的責罵羞辱和傷自尊的玩笑,就像一把把刀子在她身上狠狠紮下,留下無法癒合的傷口。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譽與尊嚴,我們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一個好的父母,應該要懂得維護孩子的顏面。

像我家教育孩子就有一個基本原則:無論什麼情況,都不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包括在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

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保護他不被外人的注視和指點所打擾,他因此可以”心無旁騖地“反省自己的錯誤,更能接受你講的道理。

此外,很多家長會習慣用打罵來管教孩子。

這樣一來,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孩子反而會因為父母惡劣的態度,變得更加叛逆難教。

其實,要想讓孩子聽話並不難,關鍵是掌握方法:

1. 溝通,是緩慢但最有效的方式

相比粗暴的指責,正向的教育做法應該是:先學會理解孩子——給予正向的情緒支援——進一步引導應該怎麼做。

網友@blue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在知乎上曾分享自己學生的故事。

一名家長向她求助,說自己的孩子太差了,漢字試卷才考了72分。

家長恨鐵不成鋼地說:“我欲哭無淚,沒想到她這麼差。”

這位老師是怎麼處理的呢?

首先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他也是很要強的。作為家長,不要罵她不要吼她。

其次父母此刻該做的,就是安慰。

因為該改的錯孩子已經改了,明天還要考試,現在應該鼓勵她好好複習。

擔心父母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老師甚至寫了一段話讓這位家長照著給孩子讀:

“我在群裡看到你的分數了,你肯定也很難過吧。今天改錯改累沒有?手痛不痛?(對孩子表示理解)

這段時間複習任務重,你如果累了就跟我說,看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給予正向的情緒支援)

張老師說明天要考詞三,如果你今天把資料拿出來,用她說的方法記,我相信你明天一定能有進步的......(提出解決方法)”

這位家長聽取了老師的建議,結果你猜怎麼樣?

收穫家長理解和支援的孩子,帶著自信愉快的心態去複習,第二天考試考了98分。

這位老師一直在強調的,其實就是: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當他們遇到困難,不應一味指責,而應該幫助他。

2. 批評也應該講策略

面對越來有主見的孩子,批評他們時我們也要講究策略,這裡我們可以借鑑一下作家劉墉的做法。

每次兒子犯錯時,劉墉都會訓斥他,但訓完之後,又會把話語權交給對方:“OK!老爸說完了,現在輪到你了。”

這樣一來,如果孩子想要反駁,就首先要認真聽爸爸的建議。

哪怕最後,兒子真的駁倒了爸爸,他們的距離也會就此拉近。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和改正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循循善誘,更需要我們鼓勵和關懷。

要相信,一個被尊重和愛包容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豐盈而篤定,哪怕將來深陷低谷,也能自信滿滿地迎接挑戰。

這也是我們每個父母的期望,你們說是嗎?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多大可以用枕頭?選一個好枕頭睡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