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一本書,叫《自驅型成長》,說現在自驅力缺乏,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比如,我們在千辛萬苦地呵護著孩子的成長,總有一天,他會離開我們去上大學,而等到他去上大學,你發現,沒有了外在的約束後,這個孩子會徹底地放鬆,然後,他就沒有成為一個自驅型孩子,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生當中最大的損失。

因此,我們需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瞭解到怎麼樣讓一個孩子能夠產生內驅力,產生自律的能力。

於孩子是這樣,於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我們一生中也不斷地在挖掘我們的真我價值到底是什麼?驅動我們成長和進化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我們會抑鬱;如果這個東西忽左忽右,我們會焦慮。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退一步。

我們可以清楚人生有很多選擇,有什麼樣的結果和威脅是我們預計得到的,不誇張,客觀地講明白,然後決策權歸當事人。對於自己、對於孩子、對於夥伴,都是這樣,強扭的瓜不甜,而且如果結果只是在我們權威型決策裡出來的,這個事情不持續。

然後,無條件的愛。

保證無條件的愛,然後,關注、支援,而不是不管。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這件事情,我只能給你提供輔助作用,決策的是你。對於自己也是這樣,我們明確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成果怎麼樣,我都是這個世界最相信自己和最愛自己的人,永遠不會放棄自己,我今天所有做的決定都是我自己做的決定,我今天所有的面對,都是我應該有的面對。對於,你決定共同往前的夥伴也是這樣,他前行的範疇和方向盤,在他的心智裡發生第一次,在他的行動中完成第二次。

最後,是讓對方做主。

告訴他:“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我覺得,大概這三點吧,是符合人性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己人性的驅動下去做選擇和按慣性認知生活的,我們在接納彼此本質的前提下,影響和貢獻是令人舒適的邊界,而不是管控和要求。

“我是一切的源頭”,拆解之後就是“我的想法和念頭、心智模式、思維模型、天賦等是一切的源頭”、如果這些源頭像原始森林的樹木花草一樣,無干預地接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那麼,這個源頭一定是充沛豐盛的,如果,再能加上你一些關於欣賞、關愛、嘉許、引導、共創的滋養,生命一定能活現出生命本真的能量。

能量,原本俱足,只待自驅點燃。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大年初一,我對五歲的兒子發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