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雖說孩子是在家長的眼皮子底下長大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本身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家長就會發現,曾經自己十分了解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令自己難以捉摸的行為或是言語,變得有點不可理喻。
這樣的變化讓很多家長覺得是孩子學壞了,但其實,這本身是一種正常的成長趨勢。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思想的,是不可能一直被家長所看透的。
而當孩子出現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言行時,很可能是孩子要發脾氣的“潛臺詞”,家長一定要對此進行正確的解讀,才能夠正確的“治療”孩子的這種不可理喻的情況。
孩子的言語中突然多了很多粗俗詞彙
髒話,是大人們對於罵人的話的一種稱呼。而孩子最初的時候是不知道什麼是髒話的,因為孩子本身對於語言的認識和了解是最為純粹的,覺得語言就是一種交流工具,並不知道語言還會附帶有其他的“功能”。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無法避免地會從一些渠道(例如影視、集體生活等)聽聞一些髒話。
雖說孩子並不明白髒話所包含的意思,但是卻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被髒話所指向的人的狀態,從而明白髒話是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的,是一種新式的語言方式。
由於孩子對於髒話的性質缺乏認識,就可能會單純地將髒話當作一種功能性語言來進行使用,通常孩子會透過髒話表達自己的憤怒等負面情緒。
在孩子眼中,自己說髒話主要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現在的情緒立場,而不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但是在大人看來,這就是一種不禮貌、不文明的侮辱行為。
鑑於孩子對髒話理解的這種特點,我們就能夠清晰地知道,孩子很多時候說髒話,其實就是一種發脾氣的潛臺詞,家長需要清楚的認識到孩子說髒話的意義,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一來,讓孩子正確的理解髒話的負面性和侮辱性,從而改掉說髒話的習慣;
二來,能夠及時地瞭解到孩子的心理、情緒狀態,從而對於孩子的心理變化有一個準確的把控,便於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或是引導安慰等。
孩子總是表現得很無聊的樣子
孩子和家長一起在家,或是在其他場合的時候,經常會做出一些讓家長非常不理解的無聊行為。
比如:孩子會薅窗簾或是衣服的流蘇、會頻繁地換電視、會拿拿這個看看那個等等,總之,孩子的表現就是一種“我很無聊”的樣子。
另外,孩子在做出這種看似無聊的行為的時候,往往會注意家長是否注意到自己,如果家長沒有注意到自己,孩子還可能會進一步的做更多無聊的事情,從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這其實也是一種孩子發脾氣的潛臺詞,因為如果家長長時間的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無聊行為,或是注意到孩子的無聊行為之後,卻並沒有任何表示,那麼孩子的情緒將很可能發生激化,從而發脾氣。
也許很多家長有疑問了,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呢?如何避免孩子發脾氣呢?要想知道這點,我們首先就需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自己的無聊行為沒有受到家長的關注,而家長不關注的話,自己的一些需求就無法被表達,從而造成孩子的心理環境惡化,繼而生氣。
那麼,孩子在家長表現出的這些無聊行為,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其實,孩子的無聊行為本身,是不具有任何代表意義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引起家長的注意。
當家長因為孩子的無聊行為,對孩子進行關注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將自己做出無聊行為的原因說給家長聽,這必然是孩子的一種需求,但極有可能是一種不太合理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但是家長不讓孩子玩,那麼孩子就可能會以破壞性無聊行為(例如薅服飾家居的流蘇等)來引起家長的注意,潛在的表達一種“你讓我玩手機,我就不這麼做”的意願。
有些孩子想要和諧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一般並不會採用破壞式無聊行為,而是採用干擾式無聊行為,比如頻繁換電視等。這樣做的目的,也是一種對自身需求的側面表達。
當然,並不是說孩子做出無聊行為的時候,都是因為自身有需求要被滿足,有些時候,孩子是真的無聊。
所以,家長一定要清晰的認識到孩子做出無聊行為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如果是需要滿足需求,那麼家長就要在需求方面與孩子進行合理化建議。
如果孩子是真的無聊,那麼家長就需要自省了,自己是不是該豐富孩子的生活了呢?是不是有些家長的責任沒有盡到呢?
孩子突然出現某些喜好
這種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很多家長應該都能夠發現,有時候孩子會做出一些令家長很難理解的行為,比如沒頭沒腦的說自己喜歡一樣東西、喜歡做某件事情,或是有了什麼愛好等等。
其實,這些情況本身是很正常的,但是難以理解就在於孩子在突然展現自己喜好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徵兆,而這些喜好和孩子本身的行為習慣等,甚至沒有一絲的關聯。
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那麼說明孩子的脾氣,很可能會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爆發,為什麼呢?
孩子突然出現一些毫不相干的喜好的真實情況,其實並不是孩子出現了某種喜好,而是孩子在表述一些自己眼中家長的喜好,以求家長能夠和自己有一些共同語言。從而增加和自己的交流機會、互動時間等等。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缺乏家長的陪伴,想要讓家長多陪陪自己了。
但是,孩子本身的情感表達還是比較脆弱的,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家長進行表達,只能夠使用一些家長的喜好來引起家長的興趣,從而達到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和頻率的目的。
而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在長期缺乏家長陪伴的情況下,自然會發生情緒堆積等情況,從而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