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春節時和朋友聚會,其中有一個媽媽出了名的慈愛。孩子耍脾氣不吃飯,她就趕緊遞上手機哄;孩子吃兩口不吃了,她筷子一丟就追出去陪孩子玩了。

“你這樣是不是太溺愛了。”朋友友情提示。她笑一笑,說就打算要這一個了,不寵著他寵誰啊。

要是這個媽媽知道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可能就會改變想法了。

北宋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道理太簡單了,寵愛孩子是母親的天性,可是很多母親只會愛、而不會管。所以,今天有人就說:慈母多敗兒。

02

心理學家李玫瑾告訴你:為什麼慈母嚴父不好?

最近看了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的一則影片,談到了她對於上述觀點的理解。

李玫瑾認為,我們中國的老話講“慈母嚴父”,在過去,女性普遍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因此大多媽媽都是在扮演“慈母”的角色,而父親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則扮演了“嚴父”,是讓孩子“害怕”的那一個,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嘛。

當今社會,情況則不同了。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媽媽在家掌權的家庭模式也非常常見。別說孩子,就連孩子他爸都得聽媽媽的,這就是當下“嚴母慈父”的組合。李玫瑾教授認為,“嚴母慈父”的模式,非常好。

“父親要做到慈祥,非常重要。因為父親是威嚴的象徵,是有力量的,他帶給孩子一種厚實力量的感覺。”李玫瑾說。

慈父好在哪裡呢?李玫瑾表示:“如果在家裡,父親多和孩子談心、講道理,孩子會覺得有人撐腰,天是塌不下來的。我記得以前我有個鄰居,他總是說孩子。後來他的孩子有一次在和自己父親溝通的過程中說,某某同學的父親從來不吵他,總是講道理,他很羨慕同學有這樣的父親,我們班上的同學都羨慕有這樣的父親。”

這樣的孩子,成長在寬厚理性、講道理的家庭環境種,他自身的安全感很強,也容易接受父親的說理。

但是,如果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太近了,結果是不一樣的。不管男孩、女孩,過於和媽媽親近了,ta就容易欺負媽媽,而且脾氣變得很大。

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就是這樣,知道“挑軟柿子”,專門選擇和媽媽、姥姥或者奶奶鬧,他知道家裡的女性往往脾氣較好,寵著自己,還能滿足自己的一些要求。

“所以,我的觀點是,應該母親對孩子嚴格一些,做一名嚴母。做事果斷,說什麼是什麼,比如今天要看動畫片,說停就要停,不能商量。”李玫瑾說。

那對於父親來講,要有耐心。即使孩子做錯事情了,也不要上來就打罵,一頓咆哮。“咆哮帝”是管教不好孩子的,好好講道理,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這樣的孩子,反而會更懂事。

所以,在現在的社會,慈父嚴母這樣的家庭模式值得提倡,李玫瑾教授也希望那些嚴格的父親、軟弱的媽媽能參考她的建議,改變教育孩子的模式,此舉對孩子、對家庭都是有益的。

03

歷史上,那些嚴母往往教出了許多有出息的孩子。

“孟母三遷”的典故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嚴厲的母親,她深知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每次搬遷到環境不好的地方,她就果斷採取措施,搬走!不僅如此,她還樹立了管理孩子的威信。

《三字經》有云: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學習不認真,孟母正在織布,就問他:“你讀書學習是為了啥?”孟子答說為了自己。孟母二話不說就用剪子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說:“那你要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一樣,(話外之音,看我饒不饒你!)”孟子嚇得大氣不敢出。後來每天勤奮攻讀,最後成為家喻戶曉的孔孟聖人。

慈母敗兒,敗就敗在很多媽媽態度不鮮明,規則也沒有制定好。遺憾的是,而很多父親在教育孩子中又總是缺位,使得慈母嚴父的結構比比皆是。

曾有一份針對北京3~6歲幼兒父親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還有一項針對天津的調查顯示: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父親“缺席”,母親於是成為絕對主角。

有一段時間,“喪偶式育兒”成為熱詞,正式基於上述原因。父親忙,跟孩子交流少,為了樹立威信,父親又沒有方式方法,容易搞成強硬派,一來二去,嚴父慈母的模式更堅固了。

所以,要想把孩子管理好,媽媽強硬點,爸爸多付出點,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才能管得住、容易成材。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春節這段時間,你的孩子也在刷APP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