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道路上,父母們不僅要教授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三觀,更應該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商。
擁有正確的財商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乎孩子成年後對於金錢的支配能力,更能為他們踏入社會,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案例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粉絲張女士的來信。這位粉絲的小朋友今年已經7歲了,正在讀小學一年級。
一次,小朋友放學回家,看到家中電視櫃旁有幾張紙幣。於是便趁家長不注意,拿走了其中一張。第二天放學後,便在學校門口的攤位上買了許多的零食。
正當小朋友吃的興高采烈的時候,“不幸”正好被自己的媽媽撞見。經過一番詢問,媽媽才得知孩子是拿了家裡的錢買的零食。
原來小朋友每天放學都會看到同學在校門口賣自己喜歡的零食吃,自己非常的羨慕。但是因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零用錢,所以當看到家中的零錢時,才起了“歹念”。
張女士很擔心孩子會經常這樣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他們受到外界的誘惑會越來越大,渴求的事物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許多家長認為,幫孩子打點好一切,儘量不讓孩子碰錢,這樣可以省去很多麻煩。殊不知,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卻在無形中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究其原因,我們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家裡的錢?1)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
在《兒童早期教育》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個結論。嬰幼兒時期的小朋友,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圍繞自己產生的。
所以,往往這階段的小朋友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慾望。想要的東西就需要立刻得到。理性與道德約束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而這也就造成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偷盜”的行為。
2)孩子的慾望得不到滿足
在孩子早教的研究中,有一個黃金原則。叫做“堵不如疏”。講的就是,當孩子6歲之後,會漸漸的產生逆反心理,而這個時期又是他們脫離家庭,步入“社會”的第一步。
孩子對於外界的好奇與慾望會在這個時期逐步增長,當他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極有可能劍走偏鋒,做出不當的行為。
3)與家長溝通不及時
育兒中,有一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溝通。而往往溝通也是家長們最常忽視的辦法。
當小朋友出現“偷盜”的行為時,家長們不要一味的指責與批評孩子,應該先進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因為溝通不夠,造成孩子不願和家長表達自己的訴求,進而出現了不好的行為。
4)孩子年齡太小,還未形成對錯觀念
許多小朋友年紀尚小,還沒有形成物權意識,對於"偷"的概念還不清晰,在他們的認知觀念裡,拿家裡的東西,並不能稱為“偷”。
那面對這類的小朋友,家長們可以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問題,嘗試讓他們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然後在慢慢地改正他們的錯誤行為。
什麼時間給孩子零花錢?當孩子產生對於事物有購買慾望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的給予他們固定的零用錢。
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出現“偷拿”的錯誤行為。
二來,可以培養孩子的財商,從小培養他們管理金錢的能力。
只有了解了孩子花錢的慾望和原因,家長們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孩子的問題,正確合理的引導孩子的金錢觀、消費觀,培養好孩子的財商。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