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也許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a. 吃完晚飯後躺在沙發上刷手機上的淘寶直播,一刷就是1-2個小時,然後留下長長的一串“商家已發貨”的訂單確認資訊;

b. 給家裡鬧得不行的小朋友看一會汪汪隊,開啟電視的那一刻,他們就乖巧地坐在沙發上,眼神裡閃爍著期待,接下來的時間裡,不管你輕聲誘導還是怒吼咆哮,他們都置若罔聞,只是直勾勾靜靜地盯著電視螢幕,時而捂嘴輕笑,時而仰天大笑,一旦你拿遙控器將電視螢幕關閉,他們便會瞬間轉向你,眼神裡透露著惶恐和氣氛,緊接著就是在地上打滾,嘴裡唸叨著“為什麼關我的電視”;

c. 經過一天的工作,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疲憊不堪,但此時突然有人說,我們玩會五人黑,你身體內的腎上腺激素便瞬間激增,將狀態調整到了巔峰來迎接接下來的遊戲,為了贏一把的美好願望到公雞打鳴都未能實現,是遊戲過程中身體分泌的多巴胺讓你忘記時間,忘記了疲憊,也忘記了明天的課;

針對於以上的場景,心理學家哈里·契克森專門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願意繼續,不想停止,在此中我們將大腦注意力毫不費力地集中起來,讓我們全身心投入,並從中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在這種的狀態中,可使人忘卻時間的概念,忘掉直接,也忘掉了自身問題。

現代家長都得輔導小孩的功課,一讓他們寫作業,頭兩分鐘高效順暢,但接著沒兩分鐘就要上廁所,沒兩分鐘就喊口渴,沒兩分鐘遇到小困難就開始扣手指望呆,然後乾脆破罐子破摔,不想寫作業。在一旁的家長,輕則血壓飆升,重則搭支架,究其原因還是小孩的專注力。專注力的問題,有部分是基因遺傳(知道這個事實,家長多少能心平氣和一些),更主要的還是習慣的問題。

小朋友的專注力持續時間是比較短的,從小寶寶時幾十秒,到學齡時的幾分鐘,但專注力並不都是天生的,是有可塑造性,可訓練的。在娃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總會發現有這麼些時刻,娃靜靜的一個人在一旁不吵不鬧,靜靜地玩著玩具,倒騰著東西(也有可能在幹壞事,“三分鐘靜悄悄,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自身在培養專注力的時刻,只要不是再做特別過分的事,家長其實更應該讓他們直接再玩一會,不要打斷他們。

小孩玩玩具就是他們學習的過程,在我的觀察下,以下幾樣玩具對於我們家娃的專注力訓練有一定效果。

(1)小手工

既能滿足女娃愛臭美的天性,又能讓她們靜下心來完成手指上的精細活動,大功告成之後馬上就有及時反饋,馬上衝去鏡子前搔首弄姿地凹造型。

(2)塗色

他們自己挑選喜歡的圖畫,挑選喜歡的顏色,透過自己幾分鐘專注努力,最後給大家呈現自己的作品,得到家長的認可,完成“自我喜歡-主動選擇-主動努力-正面即時反饋”的閉環。

研究動機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常說,世界上為人父母該做的所有事情可以概況成簡單的兩件:留心你孩子著迷於什麼事情,並且表揚他們的努力。

(3)數獨

數獨這個遊戲是規則簡單,但非常益智的遊戲,對於大人也如此。明白了規則之後,透過現有資訊,去觀察、推理、嘗試、確認,在迴圈以上過程,屬於精深練習。(《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4) 拼圖

一個拼圖能玩好久,“從不會拼,到家長幫助下拼出來,到第一次拼完全自己拼出來,再到幫她計時競速拼出來,再到和她比賽看誰拼的快”,每一次的完成都具有不同意義。

做事的專注力,是一種做事的習慣,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在能塑造,能訓練的階段,該做的努力還是要做的。

先認識,然後行動。

3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你一點都不疼我!”原來一切都是假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