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傍晚,體育場的露天跑道上,鍛鍊的人很多。

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被皮球砸中頭,哇啦哇啦地大哭。媽媽趕忙跑過來,邊揉額頭邊安慰。拋皮球的小男孩見女孩不停地哭,頓時嚇傻了。

“叫你不要在這玩球,就是不聽!你看你,盡闖禍!”男孩爸爸生氣地責備著。推搡了兒子一把 ,“快說對不起!”

小男孩雙手抓緊褲腿,眼圈有些泛紅,咬著嘴脣,一聲不吭。

“快道歉,沒長耳朵啊!”爸爸又是一聲怒吼。

突然,男孩狠命地踢遠腳邊的球,衝出體育場。爸爸見狀,愣了下神,隨即趕忙追了上去。 如果你是男孩爸爸,會這樣逼孩子道歉嗎?

男孩之所以跑掉,就是因為在犯錯後自責害怕的窘境中,爸爸不斷地逼他道歉,一種被孤立感炸裂了他最後的心理防線。 一個無所適從的孩子,會自然地武裝自己,用狂躁來宣洩。

精神分析代表霍尼認為,如果父母在用敵意的方式對待兒童時,兒童也會產生一種基本敵意,但自身又渺小無助,必須依賴父母,這種壓抑的敵意使他們感到沒有安全感。

其實所有要承擔後果的事,都需要一些力量,這個力量,來自於孩子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而經常被父母指責的孩子,最缺乏安全感。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沒有主動道歉的勇氣。

孩子不肯道歉背後的原因

“軒軒,作文寫好了再出來。”閨蜜叮囑好兒子後,和我們一起聊天。 沒過五分鐘,軒軒就拿著本子笑嘻嘻地走出來了。

閨蜜的老公是個急脾氣,“來,給我看一下。”說著伸手去拿,軒軒卻往身後一藏。

一個要拿一個藏,幾回合下來,閨蜜老公一把搶過作文字,掃了一眼,說:“這百來個字也算作文?重寫!”

“我不寫!”小傢伙脖子一扭,感覺十頭驢也拉不回。

閨蜜老公火氣上來,把作文字扔出大門外。這回軒軒哪能罷休,叫囂著跑出去,撿回作文字,居然撕了。

閨蜜為息事寧人,連拖帶拽著要兒子跟爸爸道歉,可軒軒哪肯。

孩子覺得自己沒寫好作業是錯,可爸爸把他作業本當眾給扔了,也是錯。孩子雖小,自尊心說不定比成人還強,怎肯道歉。

強勢的家庭教育下,時常針尖對麥芒,沒有溝通,也沒有“認錯”的習慣。

再者,孩子被當眾指責時的羞愧會讓他們更倔。更多的是,父母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臭脾氣”很容易“遺傳”給孩子。

有位網友說:因為我媽不喜歡道歉,所以我的性格也是,即使知道錯了,可偏要嘴硬。不習慣道歉的父母更難讓孩子去認錯。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肯道歉,其實是孩子害怕在親密關係中,沒有一個容忍自己犯錯,給自己安全感的人。

孩子不道歉真的不等於全是孩子的錯。

如何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

羅蘭說:教育的方法是鼓勵,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隨我們的個性發展,而決不是強迫把我們鑄成固定的模式。

想讓孩子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擔當,不單只是多喝幾碗“雞湯”。

01首先學著做會道歉的父母

曾追過的一部豆瓣超高分的美劇《我們這一天》。Jack夫婦帶著三個孩子在泳池游泳,一不留神沒注意到被嗆了幾口水的大兒子Kevin。上岸後,Kevin大聲指責爸媽忽略他,只關注弟弟妹妹。

爸爸Jack看到發脾氣的兒子,立馬蹲下身,說:“我很抱歉,真的對不起。這是我第一次做爸爸,要照顧你們三個,我也在努力。”眼神中充滿關切和歉意,緊緊抱住了Kevin。

最後,Jack聽到的是兒子的一句“爸爸我愛你”。

爸爸會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並和孩子真誠道歉,甚至會示弱,這樣的親子關係是令人羨慕的。孩子體會到尊重,也會學著體諒。父親的態度和做法為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蒙特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學著做會道歉的父母,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為勇敢有擔當的人。那麼就算犯錯,也不會輕易選擇逃避甚至說謊。

02常給孩子示範“積極地暫停”

樓下鄰居彬彬媽就是一個會及時按下暫停鍵的媽媽。

“我還要去玩滑滑梯!”彬彬剛和小朋友鬧了彆扭,媽媽正把哭鬧的兒子帶離現場。

“等你冷靜了再去。”看著孩子撒潑,彬彬媽沒有發火。她讓不肯上樓的彬彬坐在石墩上,自己也坐到旁邊,平靜地說:“樓上樓下的叔叔阿姨都聽到你在哭,自己好好想想,想通了我們再去玩。”

哭了一會兒,只見彬彬偷瞄幾眼,走過來挨著媽媽。彬彬媽趁勢說:“媽媽平白無故被你踢一腳,是不是該和媽媽道個歉。”

“嗯,媽媽對不起。”

在《正面管教》一書裡有一個概念,“積極地暫停”。當事態往糟糕一面發展時,學會積極地暫停,讓彼此冷靜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立馬去“付出代價”。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反思能夠淡化由矛盾引起的緊張氣氛,削弱雙方心理上的抗衡,使教育起到預期的效果。

03父母和孩子站在一邊

在一期採訪中,鄭淵潔談起童年往事,笑著說自己很皮。

有一次,把老師要求的命題作文《早起的鳥有蟲吃》,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還振振有詞,說:“早起的蟲子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老師惱了,罰他說一百遍“鄭淵潔是全班最沒出息的人”。他嘴裡念著,手裡點了個拉炮,“嘭”得一聲炸響,心有餘悸的老師說要開除他。

父親知道後,臉都黑了,但還是忍著火氣,耐心地弄清楚前因後果。他沒有去罵孩子或者揍一頓,反而第二天一大早就陪兒子去學校道歉。

可能正是這種積極的教育方式,最終培養了一個童話大王。

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實驗】表明:發自內心的相信認同孩子,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那孩子會在正向反饋中,朝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打敗問題,不是與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家長惱怒,甚至站在對立面,大致關乎一個“面子”問題。學著放下面子,先冷靜,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最終想要的是孩子的“知錯能改”,而非一句逼迫下的“對不起”。

最新評論
  • 1 #

    我們那個只有兩歲也不道歉

  • 2 #

    小孩真的有說的那麼好教就好了,一個媽媽的修煉就是學了無數的育兒方法,各種引導,就是不道歉,最後挨頓打就冷靜多了

  • 3 #

    學著放下面子,先冷靜,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4 #

    說教不是萬能的!言傳身教也不是萬能的!體罰更不是萬能的!三教合一效果更佳!

  • 5 #

    我們家也死活不肯道歉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通過10幅插畫來看: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巨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