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媽媽學不會對孩子行為分類,就學不會控制情緒。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控制好情緒?

咱們還是一樣,簡單粗暴一點,就不科普些知識了,直接開啟天窗說亮話。

有太多的媽媽們,一說到控制情緒,就覺得十分痛苦。因為想得好好的,結果跟孩子一對陣,沒幾下基本就不按劇本來走,拼命忍耐幾件事或者一天後,總會有事情讓我們破功,真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難道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嗎?面對孩子,我們如何更好的管理我們的情緒呢?

先說說影響我們情緒的幾大原因:

1、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類

孩子每天都有各種行為,簡單來說,會包括這些;

1、生活行為與習慣,吃穿行,早起晚睡等等行為。

2、學習行為與習慣,上課寫作業,與學習有關的行為。

3、性格行為與習慣,或內向或外向,或迅速或慢熱,這都是孩子的性格與行為。

4、能力行為與習慣,邏輯能力、表達能力等等。

以上,是我對孩子行為的簡單分類。

你會發現,我們往往鬍子眉毛一把抓,哪些問題重要,哪些問題次要,分不清,也說不明。

一個讀小學的孩子,還在操心他的吃穿睡,讀了中學,還不懂孩子的個性與習慣,這些都會讓我們在試圖影響孩子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敗感,而挫敗感一定會帶來情緒:或者發怒,或者厭惡與煩躁。

學不會在適當時機主抓什麼事情,就會讓我們覺得孩子越大,事情越多,最終管不過來的感覺。

面對失控的局面,我們會怎麼樣?

對,暴躁、易怒、焦慮與難受,從而讓我們情緒失控。

2、不懂得逐步放手

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逐步離開父母掌控的過程。

想想看,蹣跚學步時,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攙扶與引領,再大些,他已經學會了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鞋子。

再繼續成長下去,他會開始離開父母身邊,好奇地靠近同齡的孩子,他會開始上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再往後,就是一晃眼時間,成為十幾歲的少年少女,直至完成高中學習,考上心儀或者不心儀的大學。

這就是成長,這個過程裡,我們的趨勢,一定是在逐步的放手,不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事實都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對於我們來說,原來是100%的管控,現在是逐步的變成80%、70%,到50%左右,或許會更好。

原來是十件事都要管,但每件事都管,太操心太累太煩躁,所以要變成抓主要的。

但這也與年齡有關係,2-3歲,主抓孩子行為,可以嚴管。

4-6歲,抓生活習慣,行為習慣,

7-12歲,抓學習,抓情緒,抓心態。

你的放手,就是孩子在接手。

他的人生,也越來越由自己來掌控。

但如果我們總想著控制他,一方面太累,另一方面會有反抗,就一定會有情緒出來,難以控制。

3、不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某些時候,孩子一定會做某些事情,如果我們不懂,就一定會碰到鐵板上:

2歲時,他會不知道從哪裡學的說著髒話,各種反抗;

3歲時,他會有強烈的“這是我的”意識:我的玩具,我的書,我的媽媽,我的家,等等,並且常常拒絕分享;

5歲時,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上去就打人家,因為他還沒學會怎麼和別的孩子溝通,下手不知輕重;

7歲時,面對要上小學,不能玩得盡興,他會產生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各種親子間的矛盾爆發;

10歲時,變得不愛跟父母說話,常常沉默,對自己沒信心,對學習不上心;

12歲時,青春期來襲,一切矛盾都在激化。

......

以上,只是孩子成長的某些片段,也許我們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但如果我們不懂得孩子要經歷多達31個敏感期,那我們常常會為了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而頭痛,殊不知,此時我們與之較勁的,是強大的成長規律,很多家長的感受,就是孩子超乎尋常的執拗,根本就不聽勸。

於是我們火大,情緒必然難以控制。

4、情緒來襲,往往只會兩個極端

面對情緒來襲,家長們往往會進入兩個極端:或者一碰就炸,認為這種行為,絕對不能縱容,教育就是控制,就是嚴厲。

另一種則是,發現打罵不對,後悔之餘總會暗下決心:下次一定不要打罵,要好好講道理。於是下次碰到問題,會耐著性子跟孩子講道理,結果費盡口舌卻發現效果真的不如來一頓打罵來得痛快。

來回幾次之後,耐心消耗殆盡,於是覺得,這娃就是不能善待,稍一放鬆這不就上了天?看來還是隻能打罵教育。

這是不是很多家長的心路歷程呢?

實際上,這種以控制代替教育的做法,只會教育出充滿反抗精神,或者自暴自棄與嚴重缺乏獨立性的孩子,不論哪一種,我們都不好受。

而第二種“忍字訣”家庭教育,會在打罵與忍讓之間來回搖擺,也會讓家長們變得神經質:精神上的分裂讓我們的態度與情緒充滿了不確定性,孩子也無法預知父母們會怎麼面對自己,一陣子笑臉如花,一陣子嚴厲如仇家。

“精神分裂”的家長們,一定會成功地培養出同樣“精神分裂”一樣的孩子,喜怒無常,安全感與情緒狀態是如此的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

分析了這麼多,還是得說說怎麼去處理我們的情緒。

1、接納孩子的現狀

孩子就是慢熱,我們一定要讓他變成心目中的自來熟,一定會引起衝突與情緒,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了解孩子,並且接納他的個性與習慣。

接納很重要,因為我們認可他的行為是正常的,而一般我們會產生情緒,是覺得他的這些行為“不正常”,至少不是我們想要的,這就不是接納了。

接納是一切的開始,比如,孩子數學只考了60分,你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夢想中的成績,不應該是90分起的嗎?

差距越大,情緒越大。接納的意思就是,現在他是60分不假,但我可以制定合理的目標,比如達到70分,由此可以制定確實可行的行動來幫助他。

2、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類

對事情進行分類,注意一點,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控制去指導。我們在煩於孩子的依賴中又覺得孩子離不開我們,但事實上,只是孩子害怕做錯,只好一切行動聽媽媽指揮,時間久 ,大家都忘了為什麼他那麼依賴我,和我為什麼那麼依賴媽媽了。

把你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些事情上面,比如只抓學習,生活習慣上可以適當的容忍。

減少過度的控制,就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

有一些事情讓孩子做主,孩子也一定會在你關注的大事上面,讓你做主。

有些事情,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就不要再浪費時間了。比如,吃飯一直磨蹭,你幼兒園來管沒問題,但都讀初中了,你再管,覺得有用嗎?還不如別浪費這時間,花心思想想如何提升孩子的成績了。

3、調整我們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皆因現實與我們的想象不符,要改變無非兩個方向:一是改變現實,二是改變想象。

現實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原因,接納這個現實,並且相信良好的親子關係與有效的溝通,能帶來變化,這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穩定。

說到底,發怒或許意味著我們無能,在某件事上束手無策就只剩下生氣,真正有能力的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如何做,有方法情緒自然很快平息。

​這麼說不是太友好,但值得我們思考。

改變想象,大多數的孩子,也終將過平凡的一生,也許這是一個冷酷的現實,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成才成霸與平凡普通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呢。

記得有媽媽感慨,孩子越大,對他的期望與想法就越低。小時候覺得那是要讀斯坦福名校的料,大了才覺得,孩子的健康快樂與幸福,才是父母想要的。

到這裡先打住吧,再寫下去還有很多話,以後再在合適的時候,繼續分享我對家庭教育與育兒上的思考。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不是個稱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