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給家長吐槽學校裡的一些遭遇,他們本能地回覆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可孩子一旦接收到這種反饋,他們的表達慾望會頓時跌落谷底,而且感覺父母很不理解自己,心裡面壓抑的情緒便會繼續堆積。

此時此刻,如果家長不這樣說,而是使用“門把手”法,結果會怎麼樣?

比如家長說“聽起來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你一定還有些想法要告訴我”,會不會一下子就調動起孩子的表達慾望和積極性了呢?

當然,僅僅是讓孩子敞開話匣子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法來保持通道不關閉。這個方法,就是我今天要講的積極傾聽。

今天重點給你說一說積極傾聽的運用法則,包括積極傾聽的先決條件,積極傾聽的優劣勢,以及如何積極傾聽嬰幼兒。

首先來看第一個重點問題,積極傾聽的先決條件。

在運用積極傾聽的時候,父母一定先要學會正確解碼孩子的需求。如果沒有正確解碼孩子的意圖,積極傾聽的效果便無從施展。

不論何時,當一個孩子決定與他的父母溝通,他就會開口,因為他有需求,常常是因為他的內心產生了某種想法。他想要一些東西;要麼他感到不安,要麼他對某些事有情緒,或者他為某些事感到難過。一旦他想要這個東西,就說明孩子的生命體處在某種不平衡狀態。為了使得生命體恢復到平衡狀態,孩子便決定開口談話。

比如說,孩子肚子餓了。

為了去除飢餓,這個孩子成為資訊的“傳送者”,要與家長溝通,發出他認為能給他帶來食物的資訊。因此,如果他要想與別人溝通他的飢餓,他必須選擇某些他認為能夠向人表明“我很飢餓”的訊號。這個選擇的過程,就被作者稱為“編碼”。

假設這個孩子選擇的編碼是:“晚飯什麼時候準備好,爸爸?”那麼當爸爸接收了這個經過編碼的資訊後,他必須經過一個解碼過程,這樣才能明白它的意思。

一般來說,如果爸爸能夠正確地解碼,他就會明白孩子已經餓了。但是,萬一爸爸把這個資訊解碼為孩子是著急要吃飯,以便能在睡覺前出去外面玩耍,那麼他的理解就是錯誤的,整個溝透過程便中斷了。所以矛盾往往聚焦在這裡 :孩子並不知道爸爸會如何解碼自己的資訊,爸爸也不知道孩子的編碼究竟蘊藏著什麼資訊。

按照錯誤的解讀,爸爸會回覆說:“我知道,你就想早點吃了晚上出去玩。”那麼孩子肯定會有些失落,並且回答:“不爸爸,我真的餓了,不是因為別的原因。”

這時候,爸爸就得調整話頭,及時彌補自己的錯誤:“好的孩子,但因為我們要等媽媽回來一起吃,所以你可否考慮先吃點零食呢?”這樣說的話,孩子的情緒就會得以平復,因為他確定爸爸已經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由此可見,在運用積極傾聽的時候,傾聽者一定會試圖瞭解傳送者的情緒或資訊的含義,然後再把自己的理解解碼為他的語言,反饋給傳送者進行求證。看上去傾聽者並沒有發出他本人自己的資訊,例如評價、意見、建議、推論、分析或質疑。從頭到尾,他只把他對傳送者的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但這個解碼需求的過程卻至關重要,沒有它,便沒有積極傾聽的用武之地。

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斷奶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