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樣的孩子最招人喜歡呢?

懂事?乖巧?聽話?我相信這些肯定榜上有名吧。

但是孩子具有這些特質,真的一定是好事嗎?

去年的一件事,就讓我對此有了全新的看法。

有一次幼兒園的老師打電話過來,說球球尿褲子了。

小恩很奇怪:“我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會尿褲子呢?”

晚上回家一看,果然,兩條褲腿溼了一半。

小恩問球球:“寶貝,怎麼尿褲子了?”

球球:“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盛飯,我想尿尿,憋不住了就尿褲子了。”

小恩:“想尿尿了,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啊?”

球球:“可是老師說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不能亂下座位,要不飯就該灑桌子上了,灑桌子上就浪費糧食!媽媽你不是說過麼,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的。”

孩子一臉虔誠,小恩一時愣住了,針刺一般,讓孩子聽話,結果孩子要撒尿了也憋著,小恩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會這樣。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你要懂事,才是好孩子。”彷彿孩子越懂事,越能夠得到父母的愛。

可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很多時候,正因為“懂事這個標籤,讓孩子不得不過早學會謙讓和隱忍,進而被迫成熟與長大,留下一生都難以磨滅的遺憾。

01

那些被迫聽話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鄭爽在綜藝《我們長大了》中感嘆,自己從小最羨慕的,就是那些敢大聲哭的孩子。

因為每次哭,媽媽都告訴她,大聲哭很招人煩。

鄭爽苦笑著說,自己非常懂事聽話,於是,想到不能影響到其他人,哭的時候永遠都是憋著的。

聽話的孩子,連哭的自由都沒有。

鄭爽回憶說,上學時同學都說她太瘦了。她其實不在意身材,但為了融入大家,即便大米飯吃到撐,也不肯停嘴,一心努力增肥。

有人說:“每次看到鄭爽,我只有心疼,她謙讓所有人,卻唯獨忘了自己。”

“她和媽媽的相處模式,讓我看到了小時候那個聽話的自己。”

“永遠不會說不,永遠不會反抗,永遠不敢發脾氣。”

天真爛漫的孩子,從聽話的那一刻開始,就永遠地失去了自己。

為什麼父母們熱衷於讓孩子聽話?

因為在父母看來,讓孩子聽話,是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教育方式。

免去了教育的麻煩,省去了引導的繁瑣,只用一個高高在上的指令,就可以省時省力地讓孩子服從。

聽話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最省心。可在所有人看不到的背後,最痛苦。

弗洛伊德說,每一個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受過心理創傷。

聽話的孩子也是一樣。他有多聽話,心裡就有多少苦。

02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告誡父母,很多小時候太懂事的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7歲寫作,9歲出書,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直入《新週刊》任副主編的作家蔣方舟,曾自曝是討好型人格:

不敢和人爭吵,不敢反駁別人,即便不認同,也恭敬的隨聲附和。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哪怕非常不愉快,很生氣了。

一味迎合別人的喜好,追求別人的認可,渴望他人的期待。

而這些都根源於她從小就太懂事,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在《圓桌派》裡,她講述了讀小學時,捨不得花錢買早餐,就撿地上同學吃剩的零食吃,太餓了就拿尺子,橡皮擦在嘴裡嗦一嗦。

這樣做就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看,我有多乖”,即便包裡攢有200元,她還是在地上撿東西吃,一直持續到五年級。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

恐懼家長的失望,恐懼家長的批評,恐懼家長的嫌棄,於是被迫戴上了懂事的面具,每天學著察言觀色,刻意討好表現。

懂事,就是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了討好全世界,卻唯獨忘了取悅自己

03

絕大多數教育者,總以教出“乖巧”“聽話”的孩子為傲。

然而,當我看到十年前《冷暖人生》記錄的一期節目,心卻被“聽話”二字深深刺痛。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市教育局在全市15所中小學裡選出了多名能歌善舞的中小學生,在“友誼館”為驗收團舉行專場文藝彙報演出。

匯演時,由於燈光過熱,引發大火。

舞臺下的人見狀紛紛站起,突然一個女的站在領導席前面,拿著話筒說: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而就在這時,火勢迅速蔓延,所有燈光瞬間熄滅。一切都失去控制,沒有任何組織,人們在恐懼的驅趕下,憑著本能瘋狂地衝向任何一個可能求生的通道。

克拉瑪依的3名市局領導(石油管理局,與市政府同級)和17名教委成員,除趙蘭秀外,都奇蹟般地及時脫險。

最初一批逃生的人成功地由友誼館後排的捲簾門逃出,但不久,原本開著的捲簾門突然掉落下來,友誼館頓時變成了一個完全封閉類似磚窯的火葬場,一個充滿哀號和慘叫的死亡之館。

在這場慘痛的火災中,323個生命隨風而逝,其中包括284箇中小學生。

一個失去孩子的家長在鏡頭前痛哭:孩子太聽話了,那些不聽話的孩子都跑出來了。

因為太聽話,孩子們錯過了逃生的最佳機會。

因為太聽話,他們的生命在大火中戛然而止。

如果聽話會付出生命代價,孩子,我寧願你不聽話!

04

我想作為家長,想要的所謂“懂事”,必然不是孩子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偽懂事”。

我們更希望的是,他們既具有同理心,能站在父母或者他人的角度,體諒別人的難處,但同時又能勇敢地做自己,大膽地自由表達。

而教會孩子把握這其中的那個度,就需要我們掌握些技巧了。

孩子不聽話時,要學會冷靜

朋友家一向懂事的兒子,有一次非要在家裡玩水槍,瞄準晾衣架上的一排衣服,挨個呲水。

朋友氣得頭頂冒煙,衝了過去,高高舉起的手臂剛要落下,還是忍住了。

睡覺前,兒子突然問:“媽媽,你好點了嗎?”

“怎麼呢?”

“你以前告訴我,細菌很怕鹽,我就在水槍裡裝了點鹽,把衣服上的細菌都打跑啊。這樣你的病就能快點好了……”

不聽話就像一把雙刃劍。

衝動的家長,只能看到孩子叛逆、搗亂的惡意;

而睿智的家長知道,這是走進孩子內心,增進對他了解的機會。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有著經驗豐富航海經驗的老人,在兒子出海前,無數次教給他,在海上如何成功航行的經驗。

可不幸的是,第一次出海,兒子就死於暴風雨。

得知兒子死訊的老人,痛哭不已。

旁人問他,你一直教給他成功的經驗,是否給了他嘗試錯誤的機會?

老人搖了搖頭,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即便孩子可能要走那條繞遠的路,你是選擇指手畫腳,還是閉口不言?

要知道,試錯帶來的經驗,遠比父母的嘮叨更有效。

允許孩子試錯,而不是替他規避錯誤,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與信任。

孩子的童年時光很短,他遲早會長大,會懂事,會獨自面對現實的殘酷。

為何不在有限的日子裡,給他一個可以放肆,又可以任性,還可以放飛自我的童年呢?

如果可以,請將那句口頭禪“你什麼時候可以懂事點”換成“孩子,你不需要那麼懂事,開心最重要”。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要再這樣稱呼你的孩子了,家長們鍾愛的小綽號,傷透娃的自尊心